黨員干部在紅色基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度尾鎮度峰社區礪巴寨保衛戰舊址。 仙游縣以紅色景點為核心,積極整合多種旅游產品,深入挖掘革命文物價值內涵和文化元素,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加強紅色旅游講解員、導游分級分類培訓,開展紅色旅游志愿服務,打造“紅色+鄉村”“紅色+文創”“紅色+民俗”等紅色旅游復合型產品,推進“紅色旅游+”深度融合,助推全縣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紅色旅游已成為人們出游的重要選擇之一,今年是建黨100周年,紅色景點更是成為熱門景點。仙游縣共有革命老區村186個,是全省革命老區重點縣之一。該縣充分利用革命遺址資源,組織建黨100周年系列活動,發揮紅色資源作用,推出“永遠跟黨走”“走紅軍路、唱紅軍歌、品紅軍飯”等多條紅色研學與紅色教育線路,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目前,全縣共有省級黨史教育基地1處,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處,縣級黨史教育基地5處,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4處,黨史教育基地5處,設立展示展覽6處。 摸清“紅色遺址”家底 轟轟烈烈、驚心動魄的革命斗爭史在仙游留存許多遺址,這些遺址是紅色旅游的“家底”,是開展紅色旅游的重要載體和依據。近年來,在仙游縣委和上級部門的領導下,該縣廣泛開展革命遺址普查與保護工作,依托黨支部、村委會與村老年人協會,深入走訪當事人、知情人,采用實地調查和檔案核查相結合的方式,逐一審核革命遺址的真實性、價值性和可利用性,最終確定縣域內的革命遺址80處,其中立碑10處,掛牌46處。 在縣委組織部辦公室,一本《初心地圖》吸引記者的目光。2019年,該縣成立以縣委書記鄭亞木為顧問的《仙游縣紅色革命路線教育手冊》編委會,選擇35個革命遺址,把相關資料輯錄成書,繪制一張“初心地圖”,為精準定位、通盤把握全縣紅色資源打下堅實基礎。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該縣常態化開展紅色資源保護和紅色旅游開發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今年3月24日,鄭亞木帶隊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集體現場學習,先后來到中共福建省委舊址(上湖底駐地舊址)、中共仙游上宮支部舊址、中共福建省委舊址(高陽駐地舊址)、中共福建省委舊址(東湖駐地舊址)等地,認真參觀并聽取講解,深切緬懷革命先輩,重溫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奮斗歷程、光輝業績、崇高品德和精神風范。鄭亞木要求,要把全縣紅色資源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注重把學習黨史同推動實際工作結合起來,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著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此外,圍繞百年奮斗歷程主題,該縣開展系列紅色文化活動,在紅色景區推出一批“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革命精品展覽,策劃“上宮燃星火,古邑頌黨恩”“感受綠水青山,追尋紅色印記”等一批主題突出、導向鮮明、內涵豐富的革命文物專題陳列展覽。縣文旅局局長胡建新表示,為創新挖掘革命文物蘊含的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通過發起“黨的故事我來講”活動,積極引導廣大干部群眾走進革命場館開展參訪學習,與城區中小學等學校合作開展紅色故事講解比賽,在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黨史故事音頻,開展革命文物征集等活動方式,把黨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詮釋得更生動鮮活,進一步發揚革命優良傳統,激發廣大群眾的愛國熱情。 傳承寶貴“紅色基因” 發展紅色旅游,必須傳承紅色文化。為了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近年來,該縣依托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對社硎鄉田利村中共閩中特委機關田利舊址、游洋鎮興山村中共仙游上宮支部舊址、鐘山鎮麥斜巖景區紅軍108團舊址等紅色旅游景區進行提質升級,加快紅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全域旅游發展藍圖。 社硎鄉田利村位于仙游縣西北部山區,曾是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該村發揮閩中特委機關長期駐扎的老區基點村優勢,修繕中共閩中特委機關遺址和羅木坑交通站舊址,建立黨性教育基地,傳承寶貴“紅色基因”。 昨日,記者來到該村開辟的3公里“革命路”互動活動現場,參觀者不僅能夠實景體驗重走革命路的艱難困苦,還能穿著紅軍裝唱紅歌、吃紅軍飯。吸引了無數游客在互動體驗中感受厚重的紅色文化和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自紅色旅游開辦以來,已為該村吸引游客2萬多人次。 據社硎鄉組織委員、統戰委員陳偉鋒介紹,該村通過組織策劃重走革命路、聽革命故事、尋找革命標語、吃“紅軍飯”、唱“紅軍歌”、重溫入黨誓詞等一系列互動體驗項目,推動紅色文化和紅色旅游高質量融合發展,尋根溯源、創新發展,以實際行動傳承紅色基因、彰顯紅色文化、弘揚紅色精神。 “孩子下半年就上小學了,這次特意帶他回老家,一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讓他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昨日,在市區工作的林先生特地帶著孩子實地參觀。隨著紅色旅游景區的開發,不少紅色旅游線路也逐漸為旅游者熟知。據景點工作人員介紹,今年“五一”假期,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一起來感受和學習紅色歷史文化。 紅色旅游給田利村帶來人氣,也將山里的茶油、土雞蛋、生態米、苦筍等“綠色產品”賣給游客、帶出山外,拓展當地農特產品銷售渠道。“紅”與“綠”產生的奇妙反應,讓村民的腰包實打實地鼓起來,鄉村振興道路越走越寬。 “現在,村里的青壯年都謀劃著,依托村里的紅色產業發展民宿,依托村里的紅色故事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昔日的貧困村如今換新顏,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陳偉鋒如是說。 激發“紅色磁場”共振 為了讓黨員干部接受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思想洗禮,不少基層黨支部來到紅色景區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該縣激發中共仙游上宮支部舊址、木蘭社區、“愛國愛企、擔當作為”教育基地、三福集團等4個全縣首批主題黨日活動基地“紅色磁場”作用,引導所屬的其他黨組織充分利用縣內資源,科學合理安排主題黨日活動,規范落實主題黨日活動制度,放大“磁場”作用,形成共振。 該縣的主題黨日活動制度發源于鯉城街道木蘭社區,上世紀90年代起,20多年如一日堅持開展主題黨日活動,2017年該做法被總結提升為“三會一課+主題黨日”在全市推廣,中央、省市媒體多次刊登報道。今年,仙游縣通過對縣內優勢紅色資源、黨內教育基地等進行挖掘、串聯、整合,探索推進主題黨日活動基地建設,創新提升主題黨日活動制度,加強黨員經常性教育管理,讓主題黨日活動“黨味”更濃、更具吸引力,進一步把主題黨日活動品牌做深做實。 6月3日,艷陽高照,中午1點多,在游洋鎮興山村的中共仙游上宮支部舊址,管理員李秀紅終于得了片刻空閑,在門口簡單扒拉幾口午飯。上午剛剛接待完來自莆田市區的游客,下午她還要繼續接待縣里的100多名黨員干部參觀學習。 中共上宮支部作為仙游縣第一個農村基層黨支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仙游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中共上宮支部舊址改造提升工作,投資1800多萬元建設中共仙游上宮支部紅色教育基地,打造“重溫入黨誓詞+參觀中共上宮支部舊址+參觀檔案文獻展+專題黨課”上宮特色教育模式,進一步豐富紅色革命教育基地的文化內涵。 2019年7月重新對外開放至今,已有省、市、縣700多個單位,近2萬名黨員干部和群眾前往該支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和接受黨性教育。今年更是被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確定為全省100個黨史學習教育參觀學習點之一,成為仙游縣唯一上榜教育基地。自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共有200多個單位、5000多人前往參觀學習。 一個紅色遺址,就是一段紅色歷史;一座紅色雕像,就是一座豐碑……仙游縣將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持續發揮紅色旅游文化資源優勢,建設文旅融合項目,積極融入莆田文化旅游發展,共同書寫美麗莆田建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