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暑節氣和中伏相繼到來,當前正是全年中天氣最熱、溫度最高的三伏天的中段。伏天養生除了貼“三伏貼”,食療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我國食療歷史悠久,在古人幾千年的實踐和總結下,產生了不少理論和做法。 ◆蘇軾自創食療“秘方” 提起食療,不能不提蘇軾和蘇轍兩兄弟。二人不光對某些食物情有獨鐘,還配出“秘方”。 蘇轍曾作《服茯苓賦》,表示常吃茯苓感到“神止氣定,浮游自得”。蘇軾也深感茯苓之好。蘇軾的痔瘡復發時,為了免除疼痛,他堅持了兩個月的忌口計劃,但不見好轉。后來,蘇軾自制“胡麻茯苓食療方”,服食多日,增味充饑補氣力的同時神奇地治好了痔瘡。 蘇軾也有自己鐘愛的食物——芡實,而且有獨到吃法:取熟芡實一粒,剝去外殼,放入口中,緩緩含嚼,直到津液滿口,再鼓漱幾遍,徐徐下咽。不過,二蘇的秘方相對不易實現,也不具有普遍性。 河北省唐山市中醫醫院藥學部副主任中藥師沈玉杰介紹,茯苓與食材搭配可做成不錯的保健食品:蓮子茯苓糕,適合心陰不足、脾氣虛弱的人;將茯苓研成細末加蜂蜜熬成茯苓膏,適用于浮腫和肥胖體質的人;茯苓薏米粥可清熱祛濕,適用于咳嗽痰多、胸膈痞滿或風濕性關節腫痛者。 ◆白居易晨起愛喝粥 說起日常的食療,不能不提粥。說到吃粥,蘇軾可能比不上白居易和陸游。白居易在《晨興》中直言對粥的喜愛:“何以解宿齋,一杯云母粥。”在《春寒》中道出晨起喝碗粥的滿足:“今朝春氣寒,自問何所欲。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黃粥。”陸游則在《食粥》中寫道:“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廣東省吳川市人民醫院中醫部副主任醫師楊兵提醒,適當、適量地喝粥確實有一定的養胃功效,但如果長期喝粥、一日三餐都喝粥,可能會起到傷胃的作用。喝粥應進行巧妙的搭配和處理,增加雜豆類、其他谷類或者薯類,就能極大地豐富一碗粥中所能含有的營養素,再搭配一定的蔬菜、肉類進食,營養攝入就會更加充分和全面。 ◆枸杞、紅棗出現頻率高 在古人食療中,枸杞、紅棗出現的頻率很高。《神農本草經》記載,枸杞能“堅筋骨,耐老,除風去虛勞,補精氣”。枸杞不光果實的食療功效顯著,枸杞芽兒也頗有好處。 《紅樓夢》第六十一回中寫三姑娘探春和寶釵忽來了興致,要吃“油鹽炒枸杞芽兒”。這枸杞芽兒說的就是枸杞的嫩莖葉,它味道清爽,還有清熱、明目、益腎虧等功效。現在,仍然有人會做“油鹽炒枸杞芽兒”,延續傳統味道的同時也在延續古人食在四季的養生之法。 紅棗的功效自不必多說,其安中養神、益氣補血、健脾和胃等作用及香甜平和的味道,使它很受歡迎。 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中藥房主管中藥師王倩婷表示,枸杞芽兒富含甜菜堿、蘆丁及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可補虛益精、清熱明目、軟化血管,清炒、涼拌、煮粥或泡茶皆可。杭州市中醫院老年病科副主任、杭州市級名中醫何迎春表示,紅棗補氣血,益肝健脾胃,溫補陽氣。用大米、糯米、花生、紅棗干、燕麥米等做成紅棗花生糯米粥,適用于脾胃虛弱所致納呆便溏、氣血不足、血小板減少、貧血、慢性肝炎、營養不良等癥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