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之后,雨水漸少,天氣漸寒干燥,晝熱夜涼,也標志著深秋來臨。從中醫角度上說,這時節是“燥”邪當令,最容易傷肺傷胃。此時人們常出現皮膚干燥、口干咽燥、干咳少痰、毛發脫落和大便秘結等,所以更應注重養生保健。 深秋時節,中醫專家建議應多食用芝麻、糯米、乳制品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加雞鴨、牛肉、山藥等增強體質;少食辛辣之品。注意避免因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耗散精氣津液,保持室內濕度,注意補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等水果。 ◆牢記“三養生法則” 1.“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腳”。這句老話提醒我們,白露一過,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體;寒露一過,應注重足部保暖。 2.“吃了寒露飯,單衣漢少見”。寒露之后,不僅需要注重足部保暖,整體保暖也至關重要,經期和孕期女性、老年人和關節炎患者、陽虛體質等特殊人群要及時穿上秋褲。 3.“秋冬霧,殺人刀”。深秋除了降溫,又易逢大霧天氣,不僅會誘發咳嗽等一些呼吸道疾病,還容易落下病根導致來年復發。 ◆四個部位不能凍 1.頭不能凍。秋天外出最好戴帽子,洗頭時水要比平時熱一點,額頭出汗時不能見風。因為頭作為人體“諸陽之會”,是全身陽氣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如果受寒體內陽氣會散失大部。 2.腹不能凍。腹部有很多重要經脈如脾胃經、肝腎經穿過,任沖督三脈起于腹腔內。此處受涼將引起腹部經脈氣血瘀滯不通,對臟器功能會有影響。而肚臍眼又稱神闕穴,是人體長壽大穴,更需保護好。 3.關節不能凍。作為人體重要的負重關節,膝關節最怕冷。秋冬季節不僅溫度低,還時常伴有寒風,短短幾分鐘寒風就會侵襲未受保護的膝關節,使其受寒。尤其是人過中年,產熱能力降低,如果不及時穿上秋褲,導致下肢回流血液溫度降低,還會影響腿腳甚至全身的營養、生理狀態。 4.腳不能凍。腳是人體各部位離心臟最遠的,因此血液流經的路程也最長,而腳又匯集了全身諸多經脈,所以老話說:“腳冷,則冷全身”。 ◆保健做到“五個一” 1.一碗羊肉湯。做法:取當歸50克、羊肉500克、生姜60克、黃酒50毫升、蔥30克、食鹽適量。放入砂鍋中加入清水、黃酒,旺火燒沸后撇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燉至羊肉熟爛即可加入食鹽等調味品食用。 2.一盆泡腳水。寒氣一般都是從腳底侵入,熱水泡腳可起到舒筋活血、緩解疲勞作用。一般40攝氏度左右的水溫(不燙手)即可。泡腳時也可加入一些中草藥,有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患者用前需先詢問醫生。 3.一杯暖身茶。茯苓蜂蜜茶,茯苓含有豐富碳水化合物,可提供充足熱量,與蜂蜜一起搭配飲用,可保證機體得到充足能量以抵抗寒冷。 4.一套暖身衣。秋冬保暖有個穿衣口訣:內貼中松外收口——內衣貼身,中層寬松,外套防風。內衣最好柔軟貼身,有助于增加保溫性。中層衣服吸濕性要強,不要過緊,保持干燥。外套一定要防風,最好在領口、袖口、腰部、腳踝處有收口設計,可以防止冷空氣乘虛而入。 5.一按暖身穴。我們手上有一個取暖開關——勞宮穴,天冷按摩勞宮穴可以保暖。勞宮穴在手掌心里,當第2、3掌骨之間偏于第3掌骨,屈指握拳時,中指指尖所點處就是該穴??梢圆捎冒磯骸⑷嗖恋确椒ㄗ瞿鏁r針按摩,每次按10分鐘左右,每天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