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指引下,仙游縣以強烈的責任意識,開啟全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征程,推動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再上新臺階。 如何在守正創新中堅定主心骨、匯聚正能量、振奮精氣神,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展現新作為、新擔當,推動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再上新臺階,筆者認為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打造文明仙游。 一、加強宣傳思想文化建設“富心靈” 當前仙游縣以布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抓手,在振興鄉村中增強農村精神文化供給,更加重視農民內在的精神體驗和情感需求,讓農民富心靈,催生有體面、有尊嚴、有職業自豪感,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打造鄉村“文明殿堂”。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相當關鍵。立足實際,突出志愿服務,創新形成“專職+兼職+志愿者”三合一文明實踐工作隊伍;加強資源整合,將各地現有的教育基地、科普基地、文體基地融入鄉鎮(街道)文明實踐所,將祠堂、廟堂、教堂融入村居(社區)文明實踐站,聚焦群眾需求,統籌推進學習實踐科學理論、宣傳宣講黨的政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豐富活躍文化生活、持續深入移風易俗等重點內容,打造一批主題突出、特色鮮明、融入生活、常態長效的文明實踐服務品牌,扎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走向深入。 (二)培育縣城“文化高地”。仙游城西有客山媽祖公園,興建一條與時俱進的文化長廊,展示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新時代好少年、先賢名人、家風家訓等仙游特色道德文化。城南有一處融入名勝、文化、教育主題以及仙游歷史名人傳記景觀的石鼓山公園,滿足不同人群的休閑娛樂活動需求。 (三)挖掘老區“紅色資源”。仙游采取實地調查和檔案核查相結合的方式,廣泛開展革命遺址普查與保護工作,通過審核革命遺址的真實性、價值性和可利用性,來確定縣域革命遺址;相關部門利用本土黨史教育基地和紅色革命舊址,開展“講好黨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宣講活動,開展“我身邊的優良作風”大討論,開通精品紅色旅游專線,推出“鄉村振興有作為”主題實踐活動,體驗身邊看得見、摸得著、能感觸的鮮活歷史,追尋紅色文化的來蹤去路,彰顯黨在革命歷史實踐中創造的精神價值,汲取奮進力量。 二、發揮宣傳思想文化陣地作用“富腦袋” 當前最重要的是把宣傳思想文化陣地作用發揮起來,做到切實管用、行之有效,在更高層次上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繁榮發展文化藝術,讓千年古邑更加富有文化色彩、文化溫度、文化自信,文化發展高度不斷刷新,讓群眾“富腦袋”,內心充盈滿足,為美麗仙游發展走在前列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豐潤的文化滋養。 將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合。仙游置縣之始于唐圣歷二年(公元699年),這座千年古邑留下了諸多國寶,現存文物古跡甚多,譬如仙游文廟、東門石坊、宋橋、天地壇、縣衙舊址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還有建筑風貌保存完整的魚和頂老街,可以根據其歷史肌理、歷史街巷、空間尺度和景觀環境,以及古井、古橋、古樹等環境要素,進行系統保護、利用、傳承,將歷史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做到處處見歷史、處處顯文化,發揮歷史文化遺產的社會教育作用和使用價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產生活,在城鄉建設中彰顯城市精神和鄉村文明,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將“六館”打造成為文化新地標。“六館”由“東三館”(縣美術館、檔案館和科技館)和“西三館”(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組成,不僅是提升仙游城市品位的重點工程,更是便民、利民、惠民的民生工程,要堅持“為民服務、切合實際、著眼長遠、體現特色”的原則,探索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新模式,實現從“辦文化”到“管文化”的轉變,探索實施政府部門運營、社會組織運營、市場主體運營等三種運營模式,從根本上解決監管主體即“誰來管”、運營主體即“誰來做”、運營模式即“怎么做”三個問題,推動形成權責明確、多元并進、專業高效、績效出色、服務優良的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格局,打造成為仙游城區的文化中心、展示中心、市民休閑活動中心、人氣集聚中心,為全縣人民提供免費開放服務的公共文化。 三、提升宣傳思想文化品牌效應“富口袋” 眼下要加快實施文化創新創造發展能力工程,深挖文化資源“富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勝勢,推動文化與科技、旅游、體育深度融合,打造仙游文化新品牌,全面提升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激發文化消費市場活力,引領文化產業創新性發展,讓群眾“富口袋”,物質豐裕充足。 (一)形成以運動休閑為核心的文體產業集聚。加快仙游縣體育中心規劃建設,建成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和體育館,打造書峰體育產業特色小鎮和四季體育休閑小鎮,補齊全縣體育產業發展短板。目前仙游縣首家社會力量興辦全年齡運動產品的四季體育休閑小鎮成功運營,集體育相關項目培訓、拓展及體育演繹廣場、休閑美食于一體,是個多業態的綜合型創意體育園區,實現體育服務、產業發展、人文宜居等功能的有機融合,為形成以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為核心的文體產業集聚提供了示范標桿。 (二)創建工藝文化創新引領的藝都仙作體系。依托中國“一帶一路”建設,加大工藝美術研究和創作開發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多渠道開展工藝美術技術人員和基層管理人員的專業培訓,建立健全仙作技藝傳承人和工匠的評價機制,加大國家級大師和非遺人才宣傳力度,在全社會形成弘揚工匠精神的氛圍,共同經營起立足傳統文化、充分彰顯時代和地域特色的仙作產業,建設文化創新引領的文創仙游。 (三)打造全域特色旅游“文化+”融合發展區。發展全域特色旅游,做好“仙”字文章,推出更多突出仙游元素、彰顯仙游特色、兼具時代精神的文藝產品。 (作者系仙游縣委報道組組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