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八閩勝地”菜溪巖山角下從時光深處走來的溪邊廊橋(如圖),歷經170多年風雨依然典雅華美,自然地融入菜溪山水、鄉村之間,成為最原始、最有生命的莆田古建奇葩,煥發出新的光彩,熠熠生輝成秀美鄉村的新畫卷。 隆冬時節,這座孤獨存世、集亭臺樓閣為一體的木拱廊橋,連同橋畔百年烏桕樹葉如期而紅、倒映清波的滿樹夢幻紅葉,和諧地與藍天、白云、山川、村鎮、農舍構成醉人的鄉村綺景,吸引不少跋涉而來的游客駐足拍照,透著歷史味道的煙火氣。 這座莆田境內唯一保護完好、被專家稱為“閩中獨丁”的古廊橋位于菜溪鄉溪邊村,系單孔平梁式的木構廊橋,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呈南北走向,橋身長31.1米,寬4.68米,凈跨度22.7米,全用木料筑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桿、長凳,橋頂蓋瓦,形成廊式走道,充滿輕盈靈動之美;整體設計建造簡潔明快,工藝精雕細琢,雖然經歷過170多個春秋的風風雨雨,依然給人感覺別有歷史古跡和建筑藝術完美融合的風味。 其橋基由120塊青石縱向壘砌而成,“人字拱”木拱橋身用大杉木橫跨架成南北走向,橋面木板鋪砌,兩側設木欄桿、座椅,頂部用木做骨架制成屋頂式飛檐雙坡頂,鋪青瓦遮雨,四翼角高翹,橋身兩側鱗疊一層風雨擋板,造型古樸典雅,宛如一列列車懸跨在清清的象溪上,可行走在橋面上,踩踏木板的“噠噠”聲,似乎踏出了歷史的回響。 “作為出行的路,廊橋之上風景獨好”,徜徉在溪邊廊橋里,抬頭仰望,橋廊與橋頂內復雜的結構讓人眼花繚亂,令人對其搭建與構造全部使用傳統手工的木榫工藝嘆為觀止;坐在兩側橋欄均設有的木長椅上輕倚橋欄,低頭目光所及是淙淙的象溪清流,在陽光下泛著粼粼的波光,不時吹來帶著田野味道的山風;在橋上放眼環視,只見蜿蜒的象溪畔翠木飄飄,兩岸不遠處青山對峙,山峰靈秀,老樹參天,橋下流水潺潺,遠處炊煙裊裊,如夢如幻,恍如置身阡陌交通不受鬧市喧囂塵擾的“桃源”。可來到橋下細細端詳,就會發現此橋彰顯了當時造橋師傅運用梁木穿插別壓力學原理的獨運匠心。 你瞧,橋兩端支撐在青石砌就的齊整石墩上,底座由圓杉木縱橫交錯疊架搭接,懸空跨拱,不用釘鉚,結構簡單,卻堅固異常;沉重橋體全靠6根粗大杉木主梁和60根堅實小杉木支梁通過懸、托、架等以鉚有致相連,牢牢支撐,其六根主梁按“井”字形四縱兩橫交錯排列,收放嚴謹,捭闔精準,構件緊壓,合成強大的載荷力;橋身造型奇特,工藝精湛,橋面鋪設木板,上蓋飛檐微翹的廊屋,橋身兩翼外側有雙層木板雨披,以保護橋身免受風雨和烈日的侵蝕,還可以增加橋身的壓力重量,防止反彈,使之更穩固,而橋內兩側設立的木板凳,作為供路人避風遮雨、消暑納涼、歇腳停擔之所。 “疊梁式木拱廊橋的溪邊廊橋,既是仙游古代橋梁建筑藝術的結晶和杰作,更有屬于自己的故事和韻味,但在歲月洗禮中,始終像一位歷經滄桑而厚道睿智的老者,默默守護著兩岸兒女,靜靜地迎接每一個來往的行人游人,承載著每個人的回憶。”溪邊村支書兼村主任黃文蒼自豪地告訴筆者,現在,整個小山村已經繁衍到了六十多戶280多人。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面對缺乏石料又無錢建石橋的窘境,村里有名望的人發起號召,決定就地取材,利用縱橫交錯深山溪谷中的大杉木,擇在河床最窄處的村落水口建造了這座節省人力物力的木拱廊橋。 如今依然靜默橫跨于橫跨象溪之上交通要道上的溪邊廊橋,像是躺在象溪上的睡美人,迎接著來自四方八方的游客,也串連起了溪邊人的傳統和未來。其木構工藝、樓閣造型、集橋廊亭于一身,給人的印象絕對是鄉村桃源般的寧靜安詳和古樸淡雅,更因獨特的文化內涵與精巧結構,這座古韻新穎的廊橋享譽盛名,不僅以完整地保存了濃郁的鄉土歷史韻味和神奇的廊橋技藝保護傳承特色被入選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一個地標寶藏、文化符號,更是鄉村休閑旅游開發中一道時光深處的重要景觀節點,煥發出不一樣的勃勃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