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坑奇楠沉香成片種植
林加德介紹人工結香方式 因為一份種植沉香、再拓產業發展新路的號召,我縣不少村民近兩年陸續從國內外返鄉,重新面朝土地、背靠山林,以先行先試的姿態,帶動更多人參與到其中,探索香文化產業種植、加工、銷售的融合之路,助推我縣香文化產業鏈謀篇布局,全力推動鄉村振興。 ◆當機立斷返鄉種沉香 6月23日,記者一行沿著工藝美術一條街徑直向岔路口的榜頭腹地駛進,驅車爬坡,直抵后坑村山頭上的一處沉香種植基地。只見明顯修整過的土地上,漫山遍野覆蓋著銀色薄膜,其中成片生長著約50多厘米高的奇楠沉香。 這片沉香的主人林加德表示,銀色薄膜是為了防止前段時間連綿陰雨造成的土壤松動,避免對沉香幼苗造成影響。“雖說是農活,但奇楠沉香種植并不靠天吃飯,需要人工精心養護。”今年60歲的林加德近30年來大部分時間在福州從事裝修行業,去年接到后坑村黨支部書記電話,得知我縣即將大力發展沉香種植的情況后,他前往廣東茂名實地取經。前后不到一個月時間即響應號召,他回到榜頭鎮后坑村,種下120畝奇楠沉香,推進沉香種植產業發展。 林加德指著一株高約2米的4年沉香樹告訴記者,“這是買幼苗時候贈送的樣品。”只見樣品苗木的樹干一側,密密排列著數十個礦泉水瓶蓋口大小的洞,這就是人工結香的方式,待時日成熟,人工挖出的這些洞中將集結出沉香。 據了解,奇楠沉香全身上下都是寶,一株沉香樹的利潤約為2000元,一畝地能種200株至300株沉香,畝產值約40萬元。從種植到初次結香大約需要6年,此后還能再多次結香,是名副其實的“真香”產業。將軍不打無準備之戰,為積極引導廣大鄉親種植沉香,早在此前,榜頭鎮已委托專業人員和林業站,對境內適宜種植沉香的林地進行摸排統計,并區分土地性質、比較土壤肥沃等級。根據摸排底數及實地核查情況,榜頭鎮具有適宜種植林地面積約5000畝,其中絕大部分為連片山林。經與業主溝通,有意向種植的面積約1300畝,目前已完成種植的面積約360畝,正在整地種植的面積約860畝。 ◆多番考察按下啟動鍵 與林加德雷厲風行、說干就干的性格不同,榜頭鎮芹山村的沉香種植戶郭錦明顯得較為謹慎。他從聽聞沉香種植到真正下決心栽種,前后歷時約兩年時間。 郭錦明早年在泰國從事旅游產品生意,曾跟著朋友在廣東、海南、漳州等沉香連片種植地考察了2年。直到去年末,榜頭鎮號召鄉親回鄉種植,他似是找到了“堅強后盾”,終于按下啟動鍵。 考察山林、承包土地、賠青之后,郭錦明去年底種下的沉香苗木最高已長到1.2米以上,還有一大批育苗正在苗圃里生長,等待下一步的嫁接移植。“這些苗木大部分我自己用,有村民需要的話,也會出讓一些。”郭錦明告訴記者,奇楠沉香屬于藥食同源的原材料,除了用于香制品之外,還廣泛運用于茶水、面霜護膚等領域,甚至廣東已經開始用奇楠樹皮提取的纖維制作布料,價值不菲。 相較于其他地區的奇楠沉香種植,多番考察市場的郭錦明顯得信心十足,“因為我們雖然起步晚,但是作為全國工藝美術產業集散地,我們的香產業鏈市場交易十分活躍,這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的”。 郭錦明表示,隨著奇楠沉香苗木茁壯成長,最近又有好幾位村民提出要加入到他的合作社中來,“找個時間,我得去變更合作社成員。還要把阿奔奇楠沉香改為芹山沉香合作社,帶動更多鄉親共同種植”。 ◆得遇契機盤活舊資產 受到號召激勵的,還有2014年就開始種植沉香的九隆沉香總經理陳仁民。陳仁民早年種下的是白木沉香,雖也是沉香,但無法人工結香。去年,他將一部分白木沉香折腰砍去,運用新技術嫁接綠奇楠枝椏,如今一部分已經成功發芽,“三株里只要有一株嫁接成功即可。”九隆沉香的管理人員陳海濤表示,有了當地黨委政府的引導和幫扶,8年前的這40畝舊資產有望在未來6年左右盤活,對企業發展來說意義非凡。 為進一步推廣人工奇楠沉香種植、結香技術,該鎮已出臺了《榜頭鎮奇楠沉香基地建設實施方案(施行)》,在目標任務、建設內容、栽培技術、保障措施等多方面做出明確規定,并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鎮長為副組長的奇楠沉香種植領導小組,超前布局,補齊香產業全產業鏈在種植端的短板。與此同時,積極籌建香文化產業研究院,建設香文化產業園區,集合各方力量共同打造嶄新的奇楠種植示范基地,拓展工藝美術產業新賽道。 記者了解到,今年榜頭鎮計劃種植1000畝奇楠沉香,當前已種植改造過半,進展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