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省積極扶持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到目前已創建省級森林養生城市4個、省級森林康養小鎮10個、省級森林康養基地42個。圖為游客在泉州市德化縣九仙山森林康養基地游覽。姜克紅 攝
屏南縣林地面積169.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5.99%。該縣立足優厚林業資源加快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用生態“底色”描繪發展“綠色”。圖為掩映在綠水青山中的屏南縣熙嶺鄉龍潭古村。本報記者 林輝 通訊員 王志凌 攝 “有了這筆及時雨般的貸款,我就可以甩開膀子發展啦!”近日,家住莆田市仙游縣大濟鎮的“80后”林農陳建華,憑借自家承包的4000多畝生態公益林補助資金收益,就從仙游農商銀行獲得了50萬元的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用于撫育、造林等林業生產事項。這是仙游縣首筆生態公益林預期收益權質押貸款,標志著該縣“福林·益林貸”業務正式啟動。 陳建華表示,他這次用自家生態公益林補償收益權做質押貸款,不僅手續簡單,利率比普通貸款還優惠50%,滿足資金需求的同時也減輕了經濟負擔。 作為閩中林業產業大縣、莆田市重點生態功能區,仙游縣現有林地面積近200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71.4%。該縣一直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對60萬畝生態公益林年發放補償資金達960多萬元,對停伐管護的29.3萬畝天然林年發放補償資金480多萬元。但是,由于流轉和商業采伐受限,廣大生態公益林及停伐管護天然林經營權人除補償金外,獲得經濟效益和融資的渠道有限,生產積極性受到一定影響。 為盤活生態公益林和天然林資源這一“沉睡資產”,助力鄉村振興,仙游縣林業局、金融辦和仙游農商銀行進一步探索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戶融資體制機制,在9月上旬聯合出臺《仙游縣“福林·益林貸”實施暫行辦法》,在全縣范圍內推出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及天然林停伐管護補助資金收益權質押貸款,以拓寬農村集體和農戶融資渠道。 根據《辦法》,該縣轄區內合法持有林權證(不動產登記證)等權屬證明,且擁有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及天然林停伐管護補助資金收益權的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林農個人、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國有林場、其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經營主體或自然人,均可以合法、可持續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及天然林停伐管護補助資金收益權作為質押,在該縣農商行獲得貸款,貸款金額最高可達每戶林農每年林補金額的30倍,并享受利率優惠,主要用于借款人開展森林資源培育和保護、林業及相關產品生產經營與加工、森林生態休閑產業發展等。 據了解,“福林·益林貸”具有手續簡單、審批快、利率優等特點,由符合條件的受益人向仙游農商銀行申請,并通過人民銀行“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平臺,以借款人合法、可持續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及天然林停伐管護補助資金收益權作為質押,即可完成貸款程序,有效破解了公益林補償收益權核實難、登記難的問題,成功地將林農們的“綠葉子”轉化成看得見的“金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