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梅
為抗疫創作的鐘馗斬瘟神
仙游大山上隨處可見的毛竹根,經過他巧手雕琢,成為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今年60歲的王清梅,堅守著傳統的竹根雕制作技藝,轉眼間已過了40余年,如今他已是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一級技師、省工藝美術大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早年積淀深厚 閉關三年鉆研 走進王清梅的王氏竹木陳列室,空氣中散發竹的清香,達摩、羅漢、關公、蘇東坡等竹根雕精品栩栩如生,化腐朽為神奇,彌漫著清新自然、古樸典雅的氣息,令人嘆為觀止。 王清梅是榜頭鎮紫澤社區人,家里祖祖輩輩都是手藝人,以雕刻為生。他在十六歲便外出拜師學藝,學習眠床上的雕花,后又學過寺廟佛像雕塑,先后從事木雕、銅雕、石雕等手藝。行業的更換,使他練就了過硬的雕刻技藝,更積淀了深厚的藝術造詣。上世紀80年代,他在一個古玩商店里看到,一只竹雕筆筒被人以較高的價錢買走,這在他的心里泛起了漣漪,便買了一個竹根,雕起了筆筒,逐漸醉心于這門技藝。自此,他和竹根雕結下了幾十年的不解之緣。 雖說雕刻藝術有共通之處,但是初次接觸到竹根雕,還有不少技術上的難關。當時,憑借著對雕刻技藝的執著,王清梅將自己關在工作室內,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埋頭鉆研、創作,這一關就是三個年頭。三年磨一劍,他以仙游傳統圓雕技藝為主,融合精微透雕,結合鏤空雕、平雕、浮雕等多種技藝,在傳統的手法上獨辟蹊徑、開拓創新,形成了獨一無二的竹根雕藝術風格。 數載光陰打磨 精品百里挑一 “每一件竹根雕作品,都是不可復制、可遇不可求的工藝品。”采訪中,王清梅坦言,山上常見的竹根雕,要成為真正的作品,往往要經過幾年時光的打磨。首先是在取材上的講究。由于竹刻品易腐、易被蟲蛀,為獲得干燥、無蟲卵的竹根材料,必須在冬季嚴寒時節上山采竹,山地背陰之竹為佳。材料處理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竹子截鋸后,要經過高壓沖洗,高溫蒸煮,加老堿或石灰幫助去糖脫脂,之后是暴曬兩個月,陰干兩三年,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淘汰,防止開裂、蟲蛀,剩下表面光亮的材質才可以用于雕刻制作。 王清梅說,竹根雕作品與一般木雕作品不同,毛竹根內部一般是空心的,空間限制了創作者的發揮。這就需要創作者因材施藝,追求自然,也就是“七分天成,三分雕刻”。當創作者拿到一塊根材,首先要根據其天然的形狀特征展開想象和聯想,加上主觀設計,才能動刀。所以,渾然天成、適合雕刻的根材是可遇不可求的。 創作過程更是分為打柸、細柸、修光、開面、打磨、拋光、保養等諸多繁瑣的步驟。這其中,追求完美的王清梅在創作精益求精,對作品要求極為苛刻,雕刻過程中有一絲一毫的失誤,哪怕是一根頭發絲斷了,他都會把整件半成品直接扔掉拋棄。“一百個根材中,能出的作品也就十件左右,自己能滿意的更是百里挑一。”王清梅如是說。 一生堅守初心 技藝終得傳承 作為傳統手藝人,王清梅沉默寡言,不善交際,把精力都用于藝術創作上。由于他常年在家中“閉門造車”,導致他的作品往往都以幾百元的價格,被人低價收走。后來,他的兒子王益賓建議,可以去外地參加展會,讓作品走出去,打響仙游竹根雕名氣。 通過一番努力,2010年,王清梅父子帶著作品參加了杭州的一個工藝大師展。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作品一經面世,就迎來了觀者的嘖嘖贊嘆,有一名客商更是以3萬元的高價收購了他的作品“劉關張”。意外之喜,讓王清梅信心倍增。從此,他經常參加國內各大工藝品展會,漸漸地也在業內打響了名氣。 王清梅說,近些年,紅木原料價格一路攀升,許多雕技師都轉向從事熱門行業,當起了大老板。雖然耗工費時,淘汰率、技術含量高,但王清梅一直堅守這門手藝。他說:“傳統的技藝面臨失傳的風險,我不想當企業家,只想做好一名藝人,希望能將這門傳統的工藝傳承下去。”好在他的兒子也繼承了衣缽,成為竹根雕技藝的傳承人,這一項技藝也入選市級非遺保護項目,也讓他看到了希望,給堅持了一輩子的老手藝找個好歸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