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頭村議事庭院
黨建庭院收聽收看黨的二十大
濟川村古民居
金線蓮庭院
紅色高陽
五湖共享稻田
濟川全景
黨的二十大精神走進庭院
板凳會
金鐘水庫 石蒼鄉位于仙游縣北部山區,自然資源豐富,全鄉林地總面積17.57萬畝,木材總蓄積量66.96萬立方米,森林總覆蓋率達82.5﹪,是名副其實的綠色之鄉。近年來,石蒼鄉充分利用富美山區的生態資源稟賦,找準基層黨建融入鄉村振興的切入點,創新探索以“庭院黨建”為引領的基層黨建工作新路徑,以打造“溫泉度假勝地 歷史人文名鄉”為目標,全面實施黨建引領下的“強、富、美、和、安”鄉村振興戰略,強化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發展新作為,打造了“生態五湖”“潭頭藍”“紅色高陽”“遇見濟川”等系列品牌,打響石蒼鄉得天獨厚的“美麗鄉村”新名片。 立足資源稟賦夯實堅實基礎 在碧綠清秀的白鳧溪畔,石蒼鄉潭頭村內古民居精致錯落,田野里一派豐收景象,庭院前瓜果累累懸滿架……一幅幅無比鮮活的圖景,描繪著潭頭村面貌的巨大變遷。近年來,潭頭村堅持實施“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經濟,提升農民收入。2017年,潭頭村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幫助下,投資110.4萬元建立了金線蓮種植基地。該基地種植面積110畝,至今總銷售額近150萬元,為村集體創收30多萬元。同時,潭頭村還因地制宜建設了125畝油茶基地,采用村集體資金投入和村民土地聯合入股的模式,收成后村集體每年增收6萬元。同時,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培育強村富民的“拳頭產業”,打響“有一種甜頭,叫潭頭”(潭頭藍)金線蓮品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石蒼鄉立志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讓村民在家門口的花紅葉綠中共享自然之美、生態之美、生活之美。石蒼鄉著手開發五湖田園觀光園,開展農業生態休閑產業,構建“共享農田”,彰顯農耕文化,把農田變風景,把田園變景區,吸引游客沉浸式體驗,開展農家樂、夏令營、農產品展示、民俗文化展示、學生田間研學等活動。去年,石蒼鄉與省農林大學農學院博士專家合作,在五湖村流轉荒地種植優質生態“石蒼米”,同時推出“我在石蒼有塊地”共享稻田認領活動。 石蒼鄉濟川村有著兩千多年歷史,是我市唯一獲得中國傳統村落、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兩大榮譽稱號的村莊。村內有成片的山樓式古民居,還有古碑、古剎、古道等,保留著濃厚的傳統鄉土氣息,見證著源遠流長的耕讀文化。在開發發展新產業的同時,石蒼鄉也把傳承保護古建筑和歷史遺跡作為重要舉措,依托濟川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開發保護建設,修繕拾德堂、槍樓等古建筑,改造修建村史館,成為游客打卡點;通過“改建+租賃”方式盤活閑置村部、民房,發展“古村民宿”,兩期民宿可為村財增收8萬元。眼下,全面提升當地群眾居住條件的濟川村新時代農村社區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打造具有地方民居風格和村民生活方式的濟川新時代農村社區。”石蒼鄉濟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健華告訴記者,新時代農村社區設計上提取傳統民居符號,延續當地傳統風貌,整合立面元素,營造鄉情氛圍,同時以宜居為主要功能,提升生活服務品質,建設集傳統歷史文化與現代服務配套于一體的美麗鄉村。該項目計劃投資約7000萬元,總共占地47.5畝,計劃建設56棟農房、6棟多層房屋,安置104戶,目前進度已初步完成30戶主體建筑及剩余地基工程。下一步,濟川村將著力挖掘“狀元文化”主題,規劃建設狀元文化長廊、狀元講壇、狀元考場等,打造“狀元濟川”文化園,進一步打響濟川歷史文化名村、傳統古村落兩張“名片”。 講好紅色故事傳承革命精神 石蒼鄉轄有的10個村中有9個村是革命老區村。據《石蒼鄉志》記載,1943年,國民黨第29軍大舉向駐閩北的中共福建省委機關進行圍剿,中共福建省委機關決定南遷閩中。后把閩中游擊司令部及省委機關遷設石蒼鄉高陽。歲月如歌,初心如磐。中共福建省委高陽駐地舊址原是溫氏宗祠,2018年,溫氏宗祠被省政府列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仙游縣黨史教育基地和愛國教育基地。近年來,在各方的努力之下,修舊如舊的中共福建省委高陽駐地舊址正式掛牌開館。舊址修繕落成后,我市黨員干部紛紛慕名前來接受精神洗禮、汲取信仰力量。如今,每年都有上千人來訪,村民們自己種的烏筍干、高坪茶,釀的蜂蜜,也成了搶手貨。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為了更好地講好紅色故事,大力弘揚和傳承紅色文化,石蒼鄉政府著手以省委舊址為核心,開辟“紅色研學之旅”,建紅色文化廣場,修革命歷史專欄亭,設紅軍課堂,重修當年的紅軍井,并增添青石步道、停車場等附屬設施。 打造美麗庭院提升幸福指數 方寸之地做文章,小庭院里奔小康。石蒼鄉利用留守黨員群眾喜歡飯后圍坐在自家庭院嘮家常的生活習慣,結合村莊獨特的地理環境、文化風俗、資源稟賦,創建風格迥異、各具特色的美麗庭院,因地制宜,創新黨建組織形式,探索推行“庭院黨建”模式,打造集政策宣傳、民主議事、服務群眾于一體的黨建工作微陣地。庭院推行以“建好小庭院、搭建小平臺、提供小方便、化解小矛盾、點亮小心愿”的“五小”工作法,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依托庭院,石蒼鄉積極開展“六進”院落工作即黨員管理進院落、組織設置進院落、政策宣傳進院落、村民自治進院落、文明創建進院落、便民服務進院落。同時注重從暢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著手,發揮庭院黨建“板凳會議”品牌優勢,集群智、策群力,有力推動黨建工作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助力基層發展。結合產業基礎發展“庭院經濟”,發出“我在深山有仙草”認養活動,帶動金線蓮、茶油、蜂蜜、筍干等生態農產品銷售,幫助村民增收致富。 擁有“莆田第二水缸”——金鐘水庫和得天獨厚的粗溪溫泉,石蒼鄉深入挖掘耕讀文化、祭祀文化、紅色文化,發展適應城鄉居民需要的休閑旅游、餐飲民宿、文化體驗、健康養生等旅游產業,使石蒼鄉的鄉村旅游成為仙游環山區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不斷盤活村集體資源,石蒼鄉建立潭頭金線蓮、石蒼冬筍、高陽油茶等農業合作社,打造老山筍干加工、霞湖生態苦筍、石陽油茶以及五湖葡萄柚培育示范等產業基地,實現了“村村有產業基地”的發展局面,推動村財增收、群眾致富。 在利民生、謀發展、促振興的過程中,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是責任擔當,更是初心使命。石蒼鄉將緊抓時代機遇,乘春風,繪藍圖,以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精神,在振興路上爭朝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