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溪源頭清水潤民心。 張力 攝 開欄的話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實施“清風潤莆田”廉潔文化建設,打造“壺蘭清風”廉潔文化品牌,助力實施“千古木蘭溪、百里江山圖、十里風光帶”工程,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市紀委監委聯合湄洲日報社,組織開展“清清木蘭溪”廉潔文化主題集中采風活動,聚焦莆田歷史上的清官廉吏、先賢名流、革命先烈和新時代楷模等的生動故事,深入挖掘蘊含其中的廉潔元素和紅色基因。本報今起開設《清清木蘭溪》專欄,敬請關注。 “抱芋當初動紫宸,換來故邑太平春。” 春暮夏初,地處木蘭溪源戴云山脈的仙游縣西苑鄉仙西村黃坑頭層巒疊嶂,林木蔥郁,一泓清泉涓涓流淌。矗立林間有一塊“抱芋上書”碑石,傳述著明臣鄭紀為仙游百姓上書減賦的典故,為綠色生態增添人文色彩。 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成長在木蘭溪上游的鄭紀考中進士,歷經英宗、憲宗、孝宗三朝皇帝,官至戶部尚書,被譽為“三朝元老”。鄭紀為官清廉公正,又有經邦濟世的宏才大略,他的文名與德政聞名于世,其《東園文集》在清代收入《四庫全書》。明孝宗年間,他任經筵同考官,有人通過各種途徑,想讓他在判卷時予以偏袒。“名爵乃國家之公器,豈能私相授受”,被他嚴詞拒絕。擔任南京左通政時,受朝廷委派去山東災區賑災,鄭紀多方籌集糧食,發放到位,其間對趁機貪贓官吏予以查辦,對不法所得沒收一并賑濟,受到百姓擁戴。 “抱芋上書”碑石由在京莆商企業家們踴躍捐資設立,現在是木蘭溪源頭文化景觀。站在碑石前,當地干部向記者介紹,“抱芋上書”典故講的是明弘治九年(1496),鄭紀回鄉,目觸鄉民遭受大旱之災,兼有瘟疫、虎災、軍役之患民生困苦。他奏報朝廷仙游“人窮吃山蒔”困境,提出賑饑荒減賦稅建議。明孝宗以其為民請命真情所動,命戶部減免仙游三年田賦,福建其他受災地區的田賦由福建巡撫酌情一并減免,福建鄉民從中廣受恩澤。 “鄭紀心系鄉民。”今年73歲的紀朝偉常年義務看守紀氏祠堂,對鄭紀生平頗有研究。鄭紀倡建鹿鳴、步云、登瀛、朝天、臥龍等五座橋梁,極大改善百姓出行條件;他崇儉戒奢,制定《歸田咨目》十條,對本家留客、親朋往來、鄉間婚喪嫁娶之禮等予以規誡;他仿《周禮》制定《義聚家范》教化鄉民,“恩義禮法藹然有章”。 鄭紀清正廉潔、務實為民形象深入人心,百年來木蘭溪水喋喋,順流直下傳頌著他的故事。木蘭溪源頭還有“清源林”“思源林”“一滴水”等景點,為當地增添生態和文化景觀。設立的木蘭溪源省級自然保護區和環境教育基地,建立的“全國流動黨員驛站”、修筑的“黨建路”,也共同構成木蘭溪源別樣風景。飲水思源,不忘黨恩。“機關單位經常組織干部職工前來接受廉政教育,參觀者絡繹不絕。”仙西村村民們說。 漫步仙西,牛兒在田間低頭吃草,展現靈動的生態圖景。村民紀章顯說,這片原本雜草叢生的撂荒地,在村黨支部落實“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時,以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集體統耕,耕種水稻等作物,實現撂荒地復耕復種。 當地村干部挖掘鄭紀事跡、木蘭溪源頭尋根文化、上園農場知青文化等,串點成線,將源頭山水鄉愁轉化成推動木蘭溪源生態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新動能,打造成生態治理、環境科普和鄉村旅游的結合體。曾經世外桃源般的仙西村,引來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 守一個源頭,護一方凈土。仙西村林地面積2109.93公頃,生態林面積占1187公頃,仙西村的村民擔負起職責,風雨無阻,從公路到山路,腳步踏遍林地每個角落,做好山林管護、水源管護、生態管護,實現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永續利用。這道筑牢的木蘭溪生態屏障,為木蘭溪沿線串聯起木蘭風光帶,鋪展人水和諧畫卷。 木蘭溪源頭,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一泓清水潤民心,為民造福永流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