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qū)概況 南橋社區(qū)土地總面積0.32平方千米。至2020年底,轄區(qū)9個居民小組,常住人口16684人,戶籍人口6228人。2009年社區(qū)成立黨委,社區(qū)黨委下設河下、河頂、后嵩、離退休4個黨支部,7個黨小組,黨員298人。 □得名由來 南橋社區(qū)古時稱“南門”(迎薰門),又因千年宋橋而得名。宋紹興九年(1139年),仙溪橋(亦稱升仙橋,即南門橋)建成后,南門水陸交通便捷,商業(yè)街市逐漸形成。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仙游始筑城墻,南門稱“流慶”門,后毀于兵亂,明代重建。明嘉靖八年(1529年)南城門改稱迎薰門,成為迎接外來官員從水路入仙之所。明正德年間,戶部尚書鄭紀向朝廷申請重筑仙游城墻,四城門命名為“東賓曦、西愛曉、南迎薰、北拱極”。 □歷史沿革 南橋社區(qū),唐初屬清源鎮(zhèn)。宋至清稱南門(亦稱迎薰門),屬嘉禾鄉(xiāng)功建里。民國稱迎薰保,屬中山鎮(zhèn)。1950年稱迎薰街,屬仙游縣第一區(qū)。1952年7月,改稱南橋街,屬區(qū)不變。1956年設立星升、建發(fā)兩個高級農業(yè)合作社,屬城關鎮(zhèn)人民委員會。1958年9月稱南橋大隊(含柳坑),屬城關人民公社。1962年1月改稱南門街,屬城關鎮(zhèn)人民委員會。1968年10月改稱五一街革命領導小組,屬城關鎮(zhèn)革命委員會。1981年復名南橋街居民委員會,屬城關鎮(zhèn)人民政府管轄。1983年屬鯉城鎮(zhèn)人民政府管轄。2002年10月起,隸屬于鯉城街道辦事處管轄。 □古今名人 南橋民眾素有尊師重教之風,人才輩出。先后有后唐同光三年(925年)進士、涼州刺史茅南軒,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進士茅偕,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進士茅元,明成化五年(1469年)特奏名進士、河源縣教諭茅陽。民國時期有戴氏三名人,即戴啟熊、戴啟燕、戴夢祥;還有任仙游路加醫(yī)院院長的名醫(yī)鄭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更是人才薈萃。陳麗英為福建醫(yī)科大學校長、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戴慶廈為中央民族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有突出貢獻的專家;許高達曾任新疆克拉瑪依石油設計院總工程師、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蔣成龍為中國科學院工程博士,現(xiàn)任華為上海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文物古跡 南橋社區(qū)五帝廟至今保存完整,始建于唐憲宗元和年間,奉祀中華民族始祖“黃帝、顓帝、帝嚳、唐堯、虞舜”五位上古大帝。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的宋橋橫跨木蘭溪,幾十噸重的巨石條鋪筑,兩旁石砌欄桿,18個橋墩全部設計為船形,堪稱古代建筑瑰寶。 此外,境內還有宋代朝天宮、鄭樵祠堂,明代雁塔、興賢廟和清代的基督教堂等。 □鄉(xiāng)風人文 仙游龍舟賽事源遠流長,其中又以南門五帝廟別具特色。五帝廟的龍舟造型獨特,舟頭龍首高高翹起,氣宇軒昂,兩側掛“代天巡狩”旗幟(如圖),民間有“王爺船”之說。每年端午佳節(jié),五帝廟傳承千年的龍舟祭船習俗會如期舉行,如今已列入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賽龍舟除了吊祭屈原,還吊祭民族英雄戚繼光于嘉靖年間在南門虎嘯潭抗擊倭寇的事跡。 □社區(qū)榮譽 1996年,被中共莆田市委、市政府授予計劃生育工作示范合格村稱號。1997年,南橋街調委會被莆田市評為“規(guī)范化調委會”。1999年,街道保安中隊被莆田市授予“新長征突擊隊”稱號。 南橋社區(qū)是鯉城街道文明社區(qū)之一,曾先后多次榮獲市、縣文明社區(qū)稱號,多次受到省級表彰,如2014年獲得“省級社區(qū)科普優(yōu)秀項目單位”;2019年5月榮獲“莆田市第十屆(2016-2018年度)文明社區(qū)”;隨著南橋社區(qū)鄰里中心的成立,極大改善了便民服務條件,提高了社區(qū)群眾的獲得感、滿意感、幸福感。2020年7月,南橋社區(qū)列入全省首批“黨建+”鄰里中心試點社區(qū),9月,社區(qū)6個小區(qū)成立網格兼合式電黨支部。2021年4月榮獲“福建省第十四屆(2018-2020年度)文明社區(qū)”;2021年6月榮獲“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 □發(fā)展變化 風景這邊獨好。在鯉城街道南橋社區(qū),木蘭溪溪畔高樓林立、商貿繁華;岸邊公園楊柳依依,芳草萋萋,點綴其間五帝廟、宋橋、古榕樹,勾勒出一幅“古橋、古廟、古樹、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xiāng)畫卷。 古橋悠悠、古廟滄桑,然而這一帶以往是低洼地帶,成片舊房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2014年,宋橋棚戶區(qū)改造項目火熱推進,拆遷面積約2.5萬平方米,涉及三大項目,分別是木蘭溪防洪景觀工程、仙榜路拓寬升級改造工程、拆遷安置房工程。宋橋片區(qū)已然變身成為靚麗的仙游南大門新地標,建成一條沿溪自然和人文景觀帶,結合水景、休閑設施、活動場地,打造為集商貿、休閑、健身、娛樂于一身的濱溪城市綜合體。 南橋社區(qū)“黨建+”鄰里中心位于宋橋片區(qū),總建筑面積3655㎡,堅持黨建引領這一主線,完善社區(qū)幼有所育、老有所養(yǎng)、病有所醫(yī)、食有所安、居有所樂、事有所辦等6項服務功能,積極探索“多心合一”模式,打造開放共享的15分鐘社區(qū)生活圈和一站式便民服務圈,匯集了居民日常生活和辦事所需的基本功能。 中心完善八大功能布局,分別為:綜合便民服務中心(辦事窗口、網格化管理服務站、志愿者服務驛站);長者之家(老年人活動中心設有鄰里食堂、書畫區(qū)、棋牌區(qū)、閱讀區(qū)、手工制作區(qū)、乒乓球室、舞蹈排練室、健康小屋、智能體檢、中醫(yī)保健);兒童之家(兒童益智活動區(qū)、兒童畫報區(qū)、藝術國學、美術培訓,提供四點半至六點免費托幼服務,定期開展公益課堂);莆陽文化驛站(南門書吧提供各類書籍3000余冊,南橋記憶館陳列鄰里老物件、展示龍舟非遺文化及古建筑、古民居);鄰里衛(wèi)生服務所 (名醫(yī)診室由縣總醫(yī)院每周四主任醫(yī)師巡診,健康小屋由鯉城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家庭醫(yī)生簽約團隊到為居民免費體檢、建立健康檔案,以及老年人、孕產婦、兒童、慢性病患者等重點人群健康體檢與隨訪);家政服務中心(月嫂、保育、育嬰、護理護工等職業(yè)技能培訓,推薦介紹就業(yè)、上門服務);南門講堂(提供免費法律講座、老人養(yǎng)生講座、婦女保健講座、書畫名家講座、讀書沙龍等活動)。 南橋社區(qū)在基層治理中,扎實推進“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在完善“黨建+”鄰里中心的基礎上,繼續(xù)探索重心下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該社區(qū)將轄區(qū)劃分為9大片區(qū)、41個網格、656個單元,658名單元長上任后,迅速建立起單元微信群,解決服務居民的“最后一米”。 南橋社區(qū)按照地域相鄰、輻射等距、便于服務等原則,通過盤活閑置場所、利用共建單位活動陣地,在9個片區(qū)升級改造的基礎上打造“鄰里客廳”,作為“單元之家”的活動場所。社區(qū)利用這些陣地為居民提供服務,收集社情民意,精準解決問題,切實增進黨群干群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