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溪鄉北象山村調解小分隊在“狀元調解室”里調解糾紛。 “經過現場測量,打算采取折中的方案,重新在你們兩塊地的中間做標記,你們看行嗎?”盛夏炎炎,在仙游縣菜溪鄉北象山村“狀元調解室”,村黨支部書記陳炳雄、76歲老黨員陳偉和正在調解一起妯娌間田地糾紛。 此前,流經村里的粗溪進行了流域整治。這對妯娌家的田地界標受損,雙方均認為對方多占用了自己的地,由此產生糾紛。村網格員獲悉后,將雙方請到村“狀元調解室”。村調解小分隊介入,走訪現場,實地測量,并“背靠背”調解,引用狀元“家訓”做好當事雙方的思想工作。經過小分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調解,妯娌二人面帶笑顏,當場簽下調解協議書。 北象山村人口1400多人,年輕人大部分外出務工,常住人口只有300多人,以種植油茶、水稻、毛竹為主業,矛盾糾紛主要集中在鄰里間土地、山林領域。陳炳雄說,依托村“狀元調解室”,整合老黨員、網格員、村干部等,努力把問題解決在“家門口”,做到“矛盾糾紛不出村”。 記者走進“狀元調解室”,墻上貼著的“己錯勿掩飾,莫把他人傷;他善我樂頌,我惡急改變”字樣引人注目。“‘狀元調解室’中的‘狀元’指的是南宋菜溪鄉人鄭僑,是仙游縣史上第一位文狀元,為官清廉,勤政愛民。這則家訓教育人們分清對錯、從善棄惡,至今仍為菜溪鄉百姓牢記。”菜溪鄉黨委副書記莊元東表示,穿越800多年的時光,鄭僑的家訓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菜溪鄉人民的“傳家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健全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治理中作用的機制。 菜溪鄉黨委著力用好狀元文化,發揮老黨員、老村干、老鄉賢、老教師、老模范等人員的作用,組建多支民間調解小分隊,在全鄉8個村分別設立“狀元調解室”,將狀元家訓貼上墻,搭建獨具特色的矛盾糾紛化解平臺。同時,設立鄉級“狀元調解室”,將各村未能調解的糾紛流轉至鄉里,形成調解閉環。 象星村黨支部書記岳炳候介紹,該村一村民反映其田地被“非法填埋”,要求復耕并賠償其10余年來的經濟損失。依托“狀元調解室”,鄉里組織干部、老黨員、老鄉賢等聯動開展化解工作,深入了解情況,通過“全市一張圖”平臺進行會商。調解人員多次走訪現場,并邀請第三方測量公司實地測量,當面與該村民核實征遷地塊面積。經過細致溝通協商,該村民認識到該地塊征遷的合法性,簽下調解協議書,矛盾糾紛得以化解。 眼下,“狀元調解室”的解紛隊伍越來越大。派出所、司法所、鄉政府法律顧問等聯動參與,縣法院、檢察院安排掛鉤干警,提供法律指導,助力快速、專業化解糾紛。 “有了專業力量加入,更有辦法解決各種疑難雜癥。”菜溪鄉石峰村黨支部書記薛慶添說。今年初,石峰村村民林某與入贅上門的盧某因財產分配問題一直爭吵不休,族親和村干部多次協調未果。鄉黨委組織派出所、司法所人員以及熟悉民法典的老干部等,在村“狀元調解室”展開調解工作。現場,調解人員對家訓進行詳細解說,連線法院干警講法規、明政策。當事雙方終于打開心結,冰釋前嫌。 傳承經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菜溪鄉黨委書記蔡俊賓表示,“狀元調解室”成立以來,已化解各類矛盾糾紛55件,化解率100%,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激活了山區鄉村治理的新動能。 新聞鏈接 鄭僑(1132—1202),是著名史學家、《通志》作者鄭樵的堂侄子,先祖是“開莆來學”的“南湖三先生”鄭莊。受家族傳統文化氛圍的影響,鄭僑自小勤奮好學。乾道五年(1169年)中狀元,官至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為官30年,歷經三朝,耿直敢諫、體恤民情、勤于政務、克己奉公。嘉泰二年(1202年),鄭僑卒于故里,宋寧宗追贈他為太師,謚忠惠。 菜溪鄉設立“狀元調解室”,以家風家訓為內涵,疏通群眾表達訴求、維護權益渠道,化解矛盾糾紛。建設鄭僑狀元文化主題公園,設計草堂書屋、求知廣場、名人名言警示墻等多個文化游覽節點,潛移默化正鄉風、勵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