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物產豐饒,傳統名果荔枝成為果農的“甜蜜之果”。 全媒體記者 楊怡玲 攝 大暑時節,木蘭溪畔荔枝紅。沿溪、依山、伴海,莆田物產豐饒,漁業興旺,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前不久,莆田被列入全球環境基金(GEF)第八增資期中國生態低碳大食物系統項目八個候選項目區之一,為全省唯一候選地市。 眼下,我市因地制宜,在“莆糧”“莆菜”“莆果”“莆漁”上持續發力,探索構建生態低碳大食物系統。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實施“莆糧”產能提升工程方面,我市全力穩定水稻生產,積極發展優質稻,擴大再生稻面積和旱稻種植。鼓勵利用田埂、幼齡果茶園、邊坡荒地間作套種大豆、馬鈴薯、甘薯等旱糧作物。加快發展油料作物,推廣“稻—油”“稻—再—油”等栽培模式。同時,提升耕地地力水平,確保耕地有機質只增不減。據統計,我市糧食年播種面積46.36萬畝、產量18.95萬噸。 在實施優質“莆菜”保供工程方面,我市培優育強特色蔬菜,開展優質蔬菜種質資源引進和特色蔬菜品種育種聯合攻關,加快改造高優設施蔬菜鋼架大棚,積極發展“菜—稻”等輪作模式。全力穩定生豬產能,保持規模豬場數量總體穩定,引導養殖場改造提升,加快建設信息化、智能化現代生豬養殖基地。發展特色畜禽養殖,鞏固肉禽產業現有產能,推進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蛋禽養殖基地。我市年種植蔬菜面積35.67萬畝、產量69.47萬噸。 在實施特色“莆果”提升工程方面,優化特色水果產業結構,引導果農適地適栽,推動主栽果類向適宜區、最適宜區集聚。推動果樹主產區調整果樹品種結構,逐步提高早熟、晚熟鮮食品種比例。支持開發一批鮮榨果汁、水果茶飲、特色果盤等新產品。我市園林水果種植面積26.99萬畝、產量22.38萬噸。 在實施“莆漁”建設工程方面,我市做優水產養殖業,推廣全循環海水養殖、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多營養層級養殖、全塑膠漁排養殖等模式,推進深遠海養殖漁場建設,發展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做大水產捕撈業,實施遠洋漁業高質量發展行動,開展“智慧海洋”新基建建設,穩步提升深遠海捕撈設施裝備現代化水平。做強水產加工流通業,針對大黃魚、鮑魚、對蝦、牡蠣、海參等水產品,開發加工新工藝新產品,支持發展水產品“預制菜”。加快建設水產品交易集散平臺,完善水產品預冷、低溫倉儲、運輸、配送等全冷鏈物流體系。目前,我市已形成鮑魚、花蛤、牡蠣、海參、海帶、龍須菜、對蝦等優勢水產品產業帶,是全國鮑魚養殖、花蛤育苗、鰻魚生產、龍須菜和全省海參養殖、對蝦育苗的重要基地,水產品年總產量約105萬噸。 從無到有、從有到全、從全到優,我市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向新而行、向實發力,做好“土特產”文章,構建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