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臺設計團隊與雙福村農房業主溝通設計方案。 全媒體記者 楊怡玲 攝 8月4日,烈日炎炎。在木蘭溪畔的涵江區白塘鎮雙福村,一處老屋正在翻建,地基已打好,地面施工將展開。戶主郭永發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郭永發的老屋原是2層樓,年久失修。今年,郭永發申請房屋翻建。恰逢雙福村列入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村,他家的老屋翻建運用閩臺團隊設計方案,作為村里農房樣板房。 雙福村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村由南強社造(廈門)設計咨詢有限公司和起厝(廈門)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組成聯合體共同打造,設計團隊包括5名臺灣青年和5名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畢業生。 當日,臺灣淡江大學建筑研究所碩士、閩臺設計團隊建筑設計負責人陳信彥和主創建筑師游玉峰從廈門趕來,實地了解農房樣板房建設情況,與業主溝通交流,完善設計方案。 “設計過程秉承臺灣社區營造理念,我們與雙福村干部、業主經常溝通討論,及時修正方案,以期建設一座政府認可、業主滿意的新時代鄉村農居。”陳信彥告訴記者,獲評“中國傳統村落”的雙福村,對展現村莊特色風貌要求高。因此,在新建農房造型方面,保留當地傳統風貌要素。在功能方面,考慮到業主今后想發展民宿的需求,設置了雙入口流線,各層臥室配置獨立衛浴、獨立陽臺,保障每個房間都有良好的通風采光。 雙福村黨支部書記郭玲玲介紹,雙福村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村重點圍繞提升人居環境質量、開展適老化宜居化民宿化三類農房改造、優化惠民公共空間、改善沿河景觀設施、探索收益保障機制、深化閩臺融合措施等六方面,借智臺灣設計團隊,采取駐村陪護服務方式,探索培育農事體驗、水果采摘、水上觀光等新業態,實施鄉村建設、公共空間營造、文化傳承、產業培育等鄉建鄉創項目,把“田園變公園、農房變民宿、農品變禮品、離鄉變返鄉”的愿景變成現實。 設計團隊中的5名臺灣青年,大學均是在臺灣云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攻讀,兩岸融合發展扎實推進,讓他們看到了大陸發展潛力。5人再度相聚一起,致力于兩岸鄉土設計實踐,已完成海峽兩岸建筑、室內、鄉建作品數十件。此次,他們總結以往經驗,在雙福村閩臺鄉建鄉創上顯身手。 團隊成員經調查走訪,發現地處生態綠心核心區的雙福村擁有荔林水鄉風貌,河道縱橫、荔枝遍植,且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回族、漢族文化”融合特色村,歷史悠久,文化厚重,仍保留雙福鑒湖書院、雙福百廿間大厝、百歲翁故居“三座厝”等古跡。針對調查發現的綠道配套設施短板,他們提出相關提升方案,計劃沿途植入迎福、祈福等主題的河岸微景觀,開設游船碼頭,讓游客沉浸式體驗“福”文化。綠道畔有棟民房空置,通過修舊如舊,改造成游客服務中心,并展示銷售村里的農特產品。 “我們希望雙福村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村是村民們共同打造的。”陳信彥表示,團隊成員通過問卷調查、入戶訪談等方式,帶動村民參與村莊建設規劃,與設計師共同合作完成設計方案。發動村民投身房前屋后環境整治,共建美好家園,鼓勵村民按片區管理公共空間,成立經濟合作社,發展村莊產業,形成共謀、共建、共管良好氛圍。 采訪中,村民對于未來融入“臺灣元素”的新家園充滿期待。 新聞鏈接 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施意見》,指出深化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支持臺灣建筑師、文創團隊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房改造、公共空間和鄉村景觀設施完善、文化挖掘呈現等,創建一批合作樣板縣(鎮、村)。 我市積極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徑,助力鄉村振興。今年,仙游縣園莊鎮、北岸經開區山亭鎮列入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集鎮,仙游縣石蒼鄉濟川村、涵江區白塘鎮雙福村列入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