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傳承與發展
2024-08-07??來源:學習強國 責任編輯:陳凡幼
|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七夕節作為傳統節日之一,在全國各地有“乞巧節”“七月七”“女兒節”等多個名稱。 將“七月七日”作為一個節日記載并加入乞巧元素,最早出現在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搜神記》中云:“至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于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之‘相連綬’。”在漢時后宮之中,七月七日是宮女們操練女紅、寄望愛情長久的一個日子。從這一點看,當代將七月七認定為“中國情人節”是有歷史依據的。唐代韓鄂《歲華紀麗》卷三引《風俗通》寫道:“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第一次將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七月七日稱為“七夕”。清中期后,傳統七夕節開始由盛轉衰。清嘉慶年間,已有乞巧等風俗式微的記載。民國時期,七夕活動逐漸衰落的報道屢見于書籍和報刊。新中國成立之后,也有多個地區民俗資料中表明“此俗現已絕跡。”七夕節及相關風俗大有從人們生活中消失之勢。2002年,河北省文聯等多家單位在河北石家莊市聯合發起了一場名為“七月七愛情節”的七夕慶祝活動,在當地引起了轟動。城鄉居民競相參加其中的金婚、鉆石婚“百佳”評選及“十大巧女”評選等活動,人數逾十萬人次。之后,進一步豐富了活動內容,為廣大青年男女提供相識相知的機會,更有專家學者參與其中進行七夕專題研討,為七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學術支撐,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民間開始自發將帶有淡淡憂思的七夕鍍上了“勇敢追愛”的當代色彩。而七夕與商業的結合、“七夕經濟”的崛起,也自此而始。之后,七夕“中國情人節”的身份逐漸深入人心,熱度逐年增加,更是商家們追捧的商機。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甘肅西和的乞巧節、廣州天河的乞巧習俗、浙江溫嶺的石塘七夕習俗、浙江縉云的張山寨七七會、湖北鄖西的七夕習俗分別入選第二批、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每年七夕到來時,這些非遺項目所在地會組織戲劇表演、乞巧街市、斗巧活動、巡游祈福、成年禮、七夕文化旅游節等配套活動,還會以音樂節、自行車騎行大賽、文化旅游和經貿洽談會、愛情馬拉松等當代節慶方式慶祝七夕的到來,促進傳統節俗在現代生活中的傳承與發展。2017年,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新的時代語境下,我們要更好地挖掘利用七夕寶貴的文化資源,實現傳統節日的傳承與發展,一是立足文化自信,借助國風熱潮,將更多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節日活動,豐富七夕節的文化內涵;二是通過文旅融合,在七夕非遺項目所在地推出精品化、特色化旅游產品,提供豐富的節慶消費場景;三是融入大眾生活,凝聚多方力量,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形成新的節俗文化,促進中國傳統節慶文化的發展。
|
主辦:仙游縣融媒體中心 Copyright@2010www.kedouhuz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電話:0594-8396686 投稿信箱:xr8396686@163.com
涉未成年人網上有害信息舉報電話:0594-8396686,舉報郵箱:xr8396686@163.com
涉企侵權舉報電話:0594-8396686,舉報郵箱:xr8396686@163.com
涉新聞敲詐和假新聞有害信息舉報電話:0594-8396686,舉報郵箱:xr8396686@163.com
涉民族宗教網上有害信息舉報電話:0594-8396686,舉報郵箱:xr8396686@163.com
版權所有@仙游新聞網 技術支持:東南網
閩ICP備2023004176號 閩公網安備350322020000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