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會議”上,居民代表就防洪排澇問題各抒己見。 全媒體記者 林羅曉 攝 8月22日,仙游縣楓亭鎮霞街社區“板凳會議”在溪海會流亭議事角召開。由楓亭鎮黨委組織委員林青霞牽頭,霞街社區黨支部干部、居民代表,一起圍坐在板凳上,就楓慈溪流域(楓亭段)防洪排澇治理工程建設進行面對面交流。 楓慈溪流經仙游縣園莊鎮、楓亭鎮,是楓亭鎮排洪主要河流。霞街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陳紹鳴介紹,社區地處楓慈溪下游,舊居民區的房子多為1973年洪災后重建。老舊房屋排水設施不完善,加上地勢低洼,遇到臺風暴雨天氣,經常遭遇水淹水毀。去年,社區2次遭遇特大洪水,水淹近4米高,房屋倒塌30余間,造成經濟損失。 近段時間,我市遭遇持續降雨天氣,社區黨員干部全面排查河道、堤防、低洼地帶、危舊房屋等重點區域,在危險地段設立警示標識、拉警戒線,確保不留死角,并開展“敲門加兩把鎖”行動,及時通知低洼地帶的群眾轉移,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社區居民盼望防洪排澇治理的意愿強烈,防洪排澇工程怎么建才能順應群眾期盼?為將這項利民惠民的工程建成老百姓的滿意工程,當天,在陳紹鳴的主持下,霞街社區“板凳會議”正式召開。 “應該加高堤岸高度,提高堤岸防洪保護能力,從現在的10年一遇提升到20年一遇。”會議現場,楓亭鎮水利站站長徐坤福結合社區實際情況,從專業角度分析、判斷,率先發言。 話音剛落,有著50多年打漁觀潮經驗的老漁民鄭金財補充道:“最有效的方法是對會流處下游河道進行清淤,再拓寬河面,加大會流處上下游水流落差,提高整體排水能力。” “排水渠要定期清理,防止垃圾堵塞。” “岸邊房屋最好能集體后遷,減少安全隱患……” 議事角內,居民代表你一言,我一語,查問題、挑毛病、提建議,就防洪排澇等工作各抒己見。鎮村干部一邊認真聽,一邊將“民聲民智”詳細記錄在冊。經過一上午的激烈討論,一份總結了“下游河床清淤、拓寬河道、加高堤岸、清理排水系統垃圾”的建議清單,在霞街社區黨支部副書記李劍手中形成,將上報楓亭鎮黨委相關部門。 “社會治理的重心在基層,重點在村居。”林青霞介紹,“板凳會議”形式多樣、不拘一格,除了政策宣講、矛盾調解、民意收集外,還組織文藝演出、醫療下鄉等活動。今年以來,全鎮已召開“板凳會議”50余場,解決民生實事27件。下一步,鎮里將不斷優化議事機制,通過規范化和制度化管理,讓“板凳會議”成為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一把“金鑰匙”。 此外,為有效破解基層管理難、困難群體大、居民訴求多、糾紛解決難等基層治理難點、堵點,該鎮圍繞實施“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借助“全市一張圖”平臺,積極構建“黨組織+網格化+群眾”的治理新格局,推動不同部門、不同領域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工作聯動,為源頭防控、研判會商等工作提供數據基礎,做到“微”事不出網格、問題不出村居、矛盾糾紛不上交,有效解決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獲得群眾好評。 新聞鏈接 今年以來,楓亭鎮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新時代“楓橋經驗”,依托“網格議事廳”“單元議事角”等陣地,將辦公桌搬到田間地頭、把議事會開到群眾“家門口”,深入一線了解群眾所思所盼,不斷完善“板凳會議”長效工作機制,建立“調度+回訪+督辦”閉環辦理機制,歸口梳理形成基礎設施建設、基層治理、信訪矛盾化解等不同類別“問題清單”,有效凝聚各方合力,推動形成群眾事群眾提、群眾議、群眾管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