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大老古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工人正加工鴨蛋。 全媒體記者 傅梅香 攝 上月,農業農村部第十一次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名錄揭曉,福建大老古食品有限公司榜上有名。從1998年作坊里飄出第一縷咸鴨蛋香,到如今5.9億資產規模,福建大老古食品有限公司打造了現代農業樣本。 大老古前身是家族式個體作坊企業,在上個世紀,無泥無鉛松花皮蛋和無灰紅心咸蛋就銷往大江南北,甚至漂洋過海遠銷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國,聲名遠揚。 開始,公司創始人鄭新岳將目光投向有山有水有勞力、適合養鴨的鐘山鎮,并取名福建大老古食品有限公司。后來,隨著企業發展,又將企業遷往交通更便捷的家鄉大濟鎮。 2001年,公司牧童、金天鵝、福春3個商標獲核準。該公司建立完善的商標管理制度,成立商標管理辦公室,嚴格遵守商標法,保障商標規范使用和品牌形象。 在品牌發展的同時,大老古注重產品質量與創新。從源頭養鴨抓起,投入680萬元成立鴨農合作社,統一飼養標準,確保原材料安全可靠,采用“公司+基地+鴨農”模式保障蛋源。與福大、農大聯手研究腌制方法和改善種鴨,還在環保和抗風險方面進行創新,改水鴨為旱鴨、改散養為圈養、改糞便填埋為制作沼氣,通過“縱橫集團法”增加抗風險能力,產品暢銷國內外,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 大老古的崛起之路,是小作坊向現代化企業跨越的縮影。鄭新岳敏銳地意識到,傳統蛋制品行業若要突破發展瓶頸,必須打破靠天吃飯的生產模式。自2001年起,企業先后通過ISO9002、HACCP2200等國際認證體系,建立起覆蓋養殖、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質量管理體系。 大老古有“三不原則”:不賣隔年蛋、不用抗生素鴨、不做機械溏心。針對傳統皮蛋含鉛的行業痛點,企業投入數百萬元研發無鉛工藝,并成功攻克“溏心控制”這一技術難題。其拳頭產品“牧童牌”無鉛松花皮蛋,不僅保留了傳統風味,更通過改良工藝,成為國內首批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蛋制品。 企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在仙游縣建立起5000畝蛋鴨養殖基地,帶動周邊2000余戶農戶參與養殖。這種“統一供苗、統一飼料、統一防疫、保價收購”的合作機制,讓農戶年均增收3.6萬元,實現“一只蛋鴨富全家”的產業奇跡。 更值得一提的是,企業將加工環節產生的鴨糞轉化為有機肥,形成“養殖—加工—種植”的循環農業模式,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保護了生態環境。 2023年,大老古獲評福建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蛋鴨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項目列入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工程,打造“仙游蛋品”區域公共品牌,形成了企業增效、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多贏格局。 在國際化征程中,大老古展現出“小產品、大市場”的戰略視野。針對不同國家的消費習慣,推出定制化產品:為東南亞市場開發甜香型皮蛋,為歐美市場設計即食型咸蛋黃。這種精準定位、柔性生產的策略,使產品迅速打開國際市場。目前,產品已出口至18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超500萬美元。 大老古還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質量管控體系,實現從鴨蛋進廠到成品出庫的全程可追溯。這種嚴苛的質量管控,使其產品順利通過美國FDA、歐盟BRC等國際認證,成為麥當勞、肯德基等跨國企業的供應商。在2024年國際食品博覽會上,“牧童牌”皮蛋榮獲“全球蛋制品創新金獎”。 傳統不守舊,創新不忘本,大老古為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寶貴經驗,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