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記者前往仙游縣書峰鄉四黃村采訪。見到黃碧紅時,她正與妹妹協作,小心翼翼地從染缸中提起一塊正在印染的布匹,搭上桁架晾曬。 “這是我特意為市群眾文化館非遺活動創作的作品《媽祖賜百福》。”黃碧紅介紹,其布底隱藏著百個形態各異的“福”字。她們在傳統印染基礎上創新內涵和表現形式,融入了媽祖信俗元素和“豆斑染”技藝,希望能給市民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 書峰鄉的青黛種植史可追溯至宋代。鼎盛時期,村里幾乎家家戶戶種植馬蘭草制靛,其獨特的泡制技法為省級非遺。然而,工業化的浪潮讓這項繁復的手工技藝日漸凋零。“還在堅持的多是老人,年輕人覺得這行又苦又累。”黃碧紅回憶,2015年,在外務工的她返鄉時,看到的景象是染坊消失、傳承斷層,青黛田里難覓年輕人的身影。 轉機出現在2018年。書峰鄉在四黃村舉辦枇杷文化旅游節,建設鄉村記憶博物館。鄉領導得知黃碧紅自幼隨曾祖母學習染布,有技藝基礎,便委以重任,在博物館設立青黛印染體驗區。黃碧紅翻出祖傳技法,遍訪全村近2000個廢棄的“打藍池”,記錄下瀕臨失傳的工藝細節。在仙游縣城西中心小學美術教師謝艷莉的悉心指導下,黃碧紅對古法青黛印染的理解也愈發深入。 2019年,黃碧紅協助建成青黛印染體驗館,周末化身導師教扎染;2020年,四黃鄉村記憶博物館被列為市級示范館,她將自家住宅改造為青黛主題民宿,底層開設技藝研習所;2021年,書峰青黛印染入選市級非遺項目。其技藝隨之走入我市多所學校,成為非遺勞動課核心內容和研學活動首選。 2021年4月,在鄉領導支持下,黃碧紅自費參加文化和旅游部等在南通大學舉辦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印染技藝研修班”,潛心學習設計、刻版、刮漿及扎染、藍印花布等全流程技藝。其結業作品藍印花布《趕海》,巧妙融合海浪紋樣與福建漁民勞作場景,以及傳統《五福捧壽》圖案,驚艷全場,展現了傳統工藝的蓬勃生命力。 “電影哪吒爆紅,這款印染哪吒造型的T恤成了小孩子的最愛,端午節期間賣出不少,有的還要訂制。”黃碧紅向慕名而來的游客介紹。 黃碧紅讓古老的青黛文化變得“看得見、摸得著”,并成功嫁接到現代生活。 她應邀為北京人民大會堂的一次演出制作植物染服裝,讓青黛印染步入高端定制;導入生活美學,為特色民宿設計靛藍抱枕與桌旗;積極公益創作,為紅十字會義演設計舞衣。 靛藍的漣漪不斷擴散,染出鄉村發展的新畫卷。黃碧紅聯合旅游公司投入百萬元打造峰上研學基地,開發“快樂染屋”等特色課程,2年接待學生近2萬人次,四黃村成為研學熱土。在黃碧紅的帶領下,村里五六名婦女專職從事印染,其產品通過電商平臺走出大山。多家企業意向合作開發傳統染料,“黛鄉”青黛產業有望破局。 2021年,黃碧紅因其在非遺傳承與文旅融合上的貢獻,榮膺“全國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 如今,黃碧紅最大的心愿是整合零散作坊,打造集印染、設計、縫紉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讓扎染和藍印花布成為書峰亮麗的旅游名片,助力莆田成為全國重要的傳統染織產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