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印度尼西亞北蘇拉威西省附近海域,一場跨越國界的科學探索取得突破性進展。近期,中國與印尼的科學家開展海洋生態聯合調查,在這片海域發現了新的淺海熱液口,成為兩國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共同守護海洋生態的生動實踐。 熱液口通常隱匿于數千米的深海,此次在淺海發現熱液口實屬罕見。更難得的是,在熱液口高溫、強酸的極端環境下,周邊依然存在多樣性極高的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態系統。這種奇特的生命現象,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天然實驗室”,中印尼科研團隊能夠通過觀察研究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與演變,進一步探索生態修復技術。 作為此次聯合調查的中方負責人,我率領多學科團隊與印尼專家們同心協力,克服暴雨、高溫、毒蛇出沒等困難條件,共采集珊瑚、熱液水體、浮游生物、環境DNA等樣品500余份,獲得了大量原位觀測資料。依托新發現的熱液口與該海域原有的36個固定觀測站位,一個功能更完備、數據更完善的中印尼北蘇拉威西海洋生態觀測網絡初步形成,將助力研究生物多樣性和生態連通性的長期變化規律及響應機制,為保護全球海洋生態系統、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學依據。 科學發現的背后,是中印尼海洋合作的持續創新與深化。雙方開啟海洋領域合作20年來,在科學研究、技術推廣、公眾教育等方面達成廣泛共識。從深海到淺灘,從實驗室到社區,中印尼海洋合作在多個層面深入開展,廣泛吸納地方政府、高校、科研機構等多方參與,構建起協同聯動的立體化合作機制,展現了兩個海洋大國攜手守護蔚藍星球的決心。 科學合作帶來心與心的交流。什么是微塑料?海草床、珊瑚礁有什么作用?人類如何與自然和諧共生?實驗室之外,中方科研團隊在印尼開展了“藍色市民”和“藍色校園”宣講行動,把復雜的科學轉化成當地民眾聽得懂、用得上的知識。通過宣講,孩童拿起畫筆描繪心中的海洋,婦女成為“減塑先行者”,青年學生主動組建“第二支宣講隊”,科學的種子與環保的理念在當地扎根。活動期間,學生家長送來親手制作的當地傳統食物,村民們自發守護聯合調查布設的儀器設備,漁港、集市響起一聲聲“中國!朋友!”的親切問候……這些友好瞬間跨越了語言隔閡,培育出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今天播下的合作種子,明天會長成斑斕的珊瑚礁和翠綠的海草床;今天建立的交流機制,明天將織就更緊密的合作網絡。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威脅,海水升溫、酸化等問題日益突出。中國積極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與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海洋領域合作協議,不斷為提升區域和全球海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正如一位參與此次聯合調查的印尼科學家所說,對海洋的守護是跨越國界的。以合作守護共同的藍色家園,這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聲,更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藍色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