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縣自唐圣歷置縣以來,便以“文獻名邦”“海濱鄒魯”“東南望邑”著稱于世。南宋時,儒學集大成者朱熹途次仙游,下榻東門驛館(今迎春亭),被仙游人民勤勞簡約和淳樸的民風所感動,于是揮毫題贈了“文明氣象”四個大字,使仙游人備受鼓舞。可是歲月無情,隨著時代的變遷,朱熹的題贊漸漸地被人們淡忘了。 朱熹為什么對仙游情有獨鐘?這里面還有一段故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祖籍江西婺源,出生在福建尤溪縣。紹興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進士,三年后被派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后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等,官司秘閣修撰、寶文閣待制,歷事高、孝、光、寧宗四朝皇帝。乾隆《仙游縣志》“藝文志”,收錄了朱熹的四篇詩文:《王氏譜序》、《蔡君謨獻壽太夫人儀跋》、箴贊《蔡忠惠像贊》、《過梅嶺》。從中可以看出朱熹對仙游前賢王回、蔡襄的崇敬之情。在《過梅嶺》一詩中朱熹寫道:“去路霜威勁,歸程雪意深。往還無幾日,景物變千林。曉蹬初移屐,寒云欲滿襟。玉梅悚豐露,憂足慰幽尋。”這首詩寫的是朱熹赴同安縣當主簿那幾年時間里,經常住宿仙游迎春亭和路過楓亭梅嶺時的情景。 朱熹居官廉政,不慕名利,為官一方,重教一方,一生中大部分時間致力于理學研究和講學。已知他在仙游講學的遺址就有三處:塔斗山、金石山、(度尾)東山寺。傳說朱熹在楓亭塔斗山文昌閣(前身為會心書院)講學時,曾親書“敬義堂”三字為匾。他馴養的一只鹿很乖很聽話,每天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只要開出貨單和買款系在鹿角上,摸著鹿頭帶到路口,牠就乖乖地向楓亭市跑去,貨主看見鹿來了,取下貨單和錢,辦好了貨和余額又掛上鹿角帶回去。一年中,來來去去,毫無差失。可是次年的一天只見鹿兒跑回來時鹿角上空空的,分明是路上被貪心的人掠去了。朱子大為失望,認為自己在這里講學雖然很用心,可是教化程度還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他感傷落淚,過了個把月,就悄悄離開楓亭前往建陽。 光陰荏苒,兩年后曾在同安縣當過縣丞的仙游人蔡驥一再函請朱熹重返仙游繼續講學。于是朱熹不負老友所望,帶了個仆人回到了仙游,當晚住宿在仙游東關外迎春亭。主仆二人入住后,就一同去逛朝京門內的新街(今東門街),街道不寬,兩邊矮小的土木平屋,店面排列的十分整齊好看,戶戶店面一樣大,見不到有大和小之分。家家店主面帶笑容,熱情接客,買賣公平,顧客熙熙攘攘,見不到有爭執和吵鬧現象。朱子滿意地對仆人說:“幸哉仙游,遍地春風,所到之處,文明氣象”。這時,店里頭走出一個年約三十左右的身穿半舊長衫的書生打扮的人,上前向朱熹作揖行禮:“恭請師長店里坐!”一邊招呼,一邊沏茶,自稱是蔡驥的內侄蔡新,曾在楓亭聽過先生授課,十分敬仰您,故此懇求叔父寫信邀請。寒暄片刻之后,忽然進來了兩位年紀約六七十歲身披袈裟的僧人,手里拿著一摞大紅紙,說是隔岸東山寺(又名東渡寺)基建落成,準備舉行佛殿開光慶典,央請私塾先生寫幾個大字懸掛堂上。這時,蔡新當然讓給朱熹下筆,和尚也久聞朱熹的大名,更加求之不得。其實朱子對佛不感興趣,但也無法推辭,只得接過紅紙,大筆一揮,便把街上所見所聞所感揉成“文明氣象”四個大字。和尚一看,滿心喜悅,筆墨雄嶦,超逸絕倫,于是雙手合十,連聲誦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說完便告別朱熹和私塾先生返回寺里。東山寺喜得朱熹的墨跡后,趕忙制成匾額懸掛在寺內,四方隨喜信眾和游客看到朱熹的親筆題匾更加頂禮膜拜,奉為至寶。自那以后東山寺香火愈加旺盛,八百多年過去了,這塊匾額仍保存完好,人見人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