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
竹鳥籠
竹掛扇 明清時期,仙游民間已有竹編生產的歷史。解放前,竹編專業戶遍布山區的游洋、石蒼、社硎以及平原的榜頭、城關等地區。手藝者利用竹資源生產谷籮、畚箕、扁擔等農具和竹席、竹椅、竹床、竹盤、提籃、筆架等生活用品。竹編工藝一代又一代傳揚,使古老的竹藝產品日臻增多。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藝人們走出國門,闖蕩國際市場,開發創新,研制了竹雕、竹插、竹掛扇,提升生產新格局,使竹工藝源源面向國際市場,成為出口創匯的一支勁旅,同時鑄就一批優秀的企業家、技術能人和工藝名村。 竹插鳥籠 解放初,散居在城關的十幾家手工業者租賃舊街幾坎店鋪,前店后場,生產竹編用品。1956年,他們組織起來,成立仙游竹器廠,生產搞的紅紅火火,蓋起新廠房,設立創新室和陳列館。1964年,隨著國際貿易工業的發展,這個廠接到省外貿的訂單,制作出口鳥籠,成為我省唯一采用獨特的竹插工藝生產鳥籠的廠家。鳥籠有幾十個品種,有圓形、六角形、三角形;有天壇式、古屋式、亭閣式、寶塔式等,規格不一,小的只有30公分,大的則有60公分,造型精巧玲瓏,各有異趣。經過工人手工破竹、斬料、拋竹、拉絲、鉆洞、磨光、裝配、上漆等十幾道工序。 鳥籠以《迎春花亭鳥籠》為最。六角亭閣雙層結構,兩層各有六根支柱,上層是竹雕花鳥柱,下層是竹雕盤龍柱,兩層都有六角形飛檐,上層飛檐嵌有六支紀龍草,下層飛檐脊頭裝飾著六條蜷尾的鯉魚,兩層支柱底端都綴滿花鳥圖案,正中四個臺階,一個開關籠門,頂端嵌著飛龍籠鉤,整個鳥籠結構嚴謹,距離相襯,間架有致,十分壯觀,就象一座堂皇的亭閣。還有《八哥鳥籠》《六角雙層鳥籠》等都是熱門產品,海外客商多批到廠參觀訂貨。老藝人程海棠,六十多歲嘔心瀝血,堅守竹臺,帶徒授藝,潛心創新,為打造品牌付出辛勤的勞動。 竹編佳品 游洋龍山知青林光旭歷經艱辛的創業之路。1976年,他根據山區豐富的竹資源,當地農民祖輩都有手藝的特點,創辦龍山竹制品廠。竹編生產手工操作,技術要求高,要經過破篾、拉片、編織、染色、上漆等10多道繁雜的工序。早期生產竹籮、竹席等產品,內外銷兼顧,多面向國際市場。不久,他聯合全縣十八個竹編廠,2000多個工人創立仙游竹編總廠,自任廠長。他善抓企業經營管理,培養技術能手,產品更新換代,250多種產品,自創的就占半數以上。開發的蘭胎竹編,把奇特的漆器工藝造型移植到竹編產品,款式新穎,細膩精巧,古色古香,贏得客商的贊譽。總廠產值、利潤迅速遞增,創了產值3800萬元,稅利300萬元的可喜成果。企業發展了,他不忘初心,報效桑梓,傾資為家鄉建水電站、俱樂部、修路、辦小學等公益事業。2016年,中國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家協會授他“中國傳統工藝藝術大師”的稱號。 榜頭溪尾村以“竹編”走遍天下。改革開放后,形成“家家刀錐響,戶戶無閑人”,“一戶一藝,一村一品”的專業生產格局。以生產竹籃、蒸籠、曬谷用品內銷,轉向花盆、花籃等出口產品,全村有集體、聯合體竹編工藝企業十二家,從業人員2000多人,90多種產品,成為我縣竹編工藝的知名村。 竹掛扇 以竹為扇架,裱上宣紙,繪制各種畫圖,既是實用品,又是工藝品,是一種實用品工藝化的創新。度尾是我國國畫大師李耕的故鄉。1980年,度尾工藝二廠、一廠開始生產竹掛扇,榜頭龍騰、郊尾芹林相繼發展竹掛扇生產。掛扇制作技術高,尺寸不一,小則60公分,大有一米八十,根據客戶需求特制。其畫面以花卉鳥魚、山水、人物,尤以李耕作品為題材。有《牡丹富貴》《松鶴長春》《彌勒佛》《三友圖》《虎背逃禪》《高山流水》等,當時聘請李耕入室弟子黃金蒼為藝術總監,設計、傳授畫工,特約十多位仙游知名美術工作者參與繪作。產品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洋溢鄉土情趣,掛在大雅之室,堂皇雅麗,光彩弦目,擺列簡易,攜帶方便,產品走俏國內外,多為收藏界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