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從民國《仙游鄉土志》上看到古時候仙溪三十九處經典名勝的記載,其中有個“天犀巖松風搗藥”格外搶眼,仿佛那就是文人雅士心心念念的無憂世界,大有令人寄跡風云、歸老林泉之沖動。 但天犀巖何處,很多人只是搖搖頭,表示渾然不知。此后,又從乾隆《仙游縣志》上得知天犀巖隱秘在仁德里(今龍華鎮),志載“天犀巖,在登擎寨西,林壑幽深,陰晴滅變,每當夕陽返照,松風謖謖,聲與泉流相和,雅絕塵喧。順治間,僧曇喜建為修真之所,至僧讓梧復建聽月樓于東偏。三山翰林孫拱極(注:字淑佑,庶吉士,乾隆年間翰林院編修)詩:三五庭前魄正盈,危樓高接斗參橫。夜深何處風相送,不是人間搗藥聲。”立冬前夕,在一次偶然的閑逛中我踏進了龍華鎮林內村,意外地發現了天犀巖的路標,于是尋路漸進,直奔天犀巖古跡。 天犀巖雄踞于三面群山環抱之中,松濤低迴,清風勁拂,山高林密,峰回路轉,山路蜿蜒深邃,如入無人之境。寺西邊門前豎立著一塊石碑,記載著清道光丙申年(1836年)修建寺院的功德主名號及樂捐田畝面積、四至界限等事跡,碑文載道:“清大功德主信士張莊含喜舍,本處乃字號香橙戶民田並根(“根”字誤,應為“垠”字)四畝五分……清大功德主信士李章岳、章波、章獻兄弟喜舍香燈寺田七畝五分正,奉祀天犀巖佛燈”,等等。落款時間為“道光丙申歲次瓜月(即農歷七月)谷旦仝謹立”。 從記載中可以得知清道光年間天犀巖曾進行了一次擴建或重建,其建筑風格為清代或民國時期的土木磚瓦結構,此后又歷經180多年風雨滄桑,至今仍保存完好。 我來的那天,剛好遇到寺里的兩位熱心信士,經他們指引我瞻仰了天犀巖開山第一代隨岳靈公祖師的海會塔(又稱“普同塔”,如海四眾,同會一穴)。塔墓坐落在距離天犀巖寺東邊百米處,墓碑上書:“開山第一代傳臨濟正宗三十四世隨岳靈公禪師普同靜域。康熙屠維單閼歲(1699年)蒲月谷旦合山立”。由此推論,天犀巖肇山年代應在清初或明末更早的時候,開山祖師隨岳靈公系佛教臨濟宗正傳弟子。臨濟宗是佛教禪宗南宗五個主要流派之一,宗風最為強勁,其禪法特色,影響久遠,成為中國禪宗中波及面最大、滲透力最強的宗派。古代的禪宗祖師大德們,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里,吃的是野菜雜果,穿提粗布麻衣,雖然生活是這樣的清貧淡泊,但是他們的禪定之樂是無窮的,故而稱為“禪貧”。近代所有的禪宗子孫,幾乎都是臨濟、曹洞兩家的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