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莆田市仙游縣的一名基層干部,今天我宣講的題目是《鄉村振興正當時》。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國家在黨的領導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其中鄉村的變化可以說是煥然一新。作為一名經常下鄉的基層干部,我明顯感到鄉村更美了,百姓的生活也更富裕了。所以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幾個發生在我身邊的鄉村故事。 8年前,一位80后年輕人黃海聲毅然辭掉世界500強企業的工作,離開有房有車的廈門生活,回到莆田仙游度尾鎮的一個鄉村。那一年,仙游紅木工藝品和紅木家具的電商市場還是一片空白,從事軟件開發的黃海聲,看到了這其中巨大的商機,開始嘗試“電商”創業。如今,依托家鄉的產業集聚資源和鄉村振興的政策福利,他的公司儼然成了天貓紅木界的“網紅”。他說,回到鄉村,是他做過最正確的決定。是呀,“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生產力”,現在的鄉村,留得住人才。除了人才,現在的鄉村還能吸引游客。 2年前,50歲的林天平,回到他的家鄉大濟鎮烏石村。以前,村里房屋破舊,道路泥濘,一到下雨天就污水橫流,夏天更是臭味難聞。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回來,村里只剩下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近年,受益于莆田市提出的“幸福家園”建設計劃,烏石村成為第二批試點村。烏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村民住上了套房,蓋起了別墅,還因地制宜挖掘旅游資源,開發成了景區。林天平看到家鄉巨變后,回到家鄉開了一家便利店,做起了游客生意,每天足不出戶便可收入上千。他說:“在以前,農民就像羊,趕到哪,走到哪,去城里打工,始終沒有根。”當他看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他對鄉村的未來發展更有信心。現在的鄉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還能帶領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 2018年春節前夕,天下著細雨。一位仙游縣度尾鎮的老人,佝僂著背,撐著雨傘,站在人群中,他剛領到了2000元的貧困戶分紅。他說,“對窮人來說,一塊錢都很大。這筆分紅,簡直就是天文數字。”他叫鄭長仙,今年70歲了,身體不大好,7年前兒子離家出走,至今杳無音訊,他與老伴相依為命。這在以前的農村,如果兒子不成器,老人生活就沒了保障。去年,仙游縣度尾鎮打造了10個產業扶貧基地,年底,村里的貧困戶全部領到分紅。當天,在分紅儀式上,當地主官對貧困戶們說:“你們來扶貧產業基地工作,工資,一分不少;分紅,就算虧本,也會發!”正所謂,產業興,鄉村才能興! 這些故事每天都在全國各地的鄉村不斷上演著。習總書記提出鄉村振興要實現“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為農村的發展指明方向,注入力量。如今神州大地正在開啟“鄉村振興”華美篇章,我們堅信,將來農業一定會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一定會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一定會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宣講人:仙游縣鯉南鎮人民政府干部陳莉莉,獲全市“身邊故事我來講”基層理論宣講員宣講比賽三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