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老區龍華鎮的獅子山里,有一棵樹齡1000多年的特殊植物——樸樹,堅守著山中古剎獅子巖寺。它旺盛生長于山腰懸巖石縫間,主干通直,分枝發達,盤根錯節,樹高20米,胸徑2.6米,根圍10.1米,壯美挺拔,成為獅子巖寺的一寶,更流傳著許多古樹古剎的美妙傳說。 在龍華鎮金建村北部1.5公里的獅子山,山勢猶如獅子雄風,英姿勃勃。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曾在鳳山興建九座寺和無塵塔(現為國寶)的仙游高僧大德正覺禪師(俗名陳智廣),選中獅子山半山腰的獅子巖疊翠千丈,遮陰蔽日,古藤虬結,在此寶地興建墻上遍布精美壁畫這一“彩色畫布”的獅子巖寺棲居。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為獅子巖寺手書的“獅子巖”匾額,真跡至今仍存寺中;清代中憲大夫、直隸按司鄭遠出仕前曾在此讀書。雖然昌盛時僧眾達近百人,但幾經興廢,清末日漸式微、殘破不堪,現存的上下兩座佛殿是當地善男信女上世紀期間捐資歷經多次重建修葺后才煥然一新。 千余年來,獅子巖上十分罕見的的古樸樹與獅子巖寺、金建村相依相伴、共度滄桑。據了解,樸樹的根皮可以入藥,對腰痛、漆瘡等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植物志》稱它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但天生“瘦弱柔軟”,在樹木中屬“弱勢群體”,生長慢,但壽命長。這棵長在幾乎沒有土壤的巖石堆上、堪稱“福建樸樹王”的高大樸樹,雖歷經多個朝代的戰亂、大自然風雪雷電的摧殘,憑借千年的香火和靈氣依然在這里聚集,一直頑強地生長在寺西側,根須如網,枝繁葉茂,虬枝蒼勁,生機勃勃,的確實屬罕見,是植物史上的一個奇跡。 古樹在歷史的長河里,肌膚已經蒼老,就如同長滿胡須的老人;古樹蒼老的肌膚上也粘滿了歷史悠久的灰塵,堆積的灰塵已成泥土,緊貼在古樹肌膚上的苔蘚、花花草草、枝枝藤藤,鮮活、快樂、隨心所欲地生長著,讓人敬佩它們生命的無比強大。特別是云霧蒸騰時的冬季,仰頭望去,枝椏畢露,依然昂首向天,美得醉人,曾經濃蔭蔽日的枝葉早已失去往日的光彩,寂寞地飄落滿地,僅有一小半棲息枝頭,映入眼簾的恰如濃濃的水墨畫,看得人著迷! 樸樹融入了村民生活,和諧相伴。他們說,古樸樹根植較深,適應當地山巖的生態環境,能抵抗各類病蟲害,所需水分及營養都是靠樹根自身吸收地下深層土壤的養分,并轉化為營養物質,由此每年六月開滿米粒大的白花,金秋十月掛滿紅綠色小果,采下經腌制風味絕佳。千百年來,當地村民更把這棵古樸樹當成能預報旱澇變化的“氣象樹”。據從小在金建村長大的村民魏麗群介紹,當地人利用“氣象樹”發芽早晚和葉子的疏密,來精準推測當年旱澇情況:如果樹在谷雨前發芽,芽多葉茂,當年雨水就多;如果按時令發芽,樹葉有疏有密,這一年大致風調雨順;而要是谷雨后才發芽,樹葉又少又稀,這年必有旱情發生。 去觀賞獅子山的古樹危石,那巖上妙趣橫生的摩崖石刻也是不可不賞的,或點景題名或抒情言志或敘事紀游或因景寓意,借著文人們的錦心慧眼,使獅子山在曲、靜、幽、禪自然美的同時,又賦予了獅子山一種人文的氣息,增加一道多彩的文化內涵。如樸樹下看似岌岌可倒危的巨大“飛來石”突兀高聳,氣勢恢弘,清晰可見方楷題刻“林鎖軒”摩崖石刻,藤蔓鋪錦,造型奇特,書法遒勁婉潤,剛健雄渾,流暢灑脫,石刻功力深厚,令人駐足流連品味精妙絕倫的書藝以及古樸天然的摩崖造型,也帶入獅子山真切而又空靈的精神境界,堪稱仙游古剎石刻文化的精品瑰寶。 登臨巨石之上眺望,心曠神怡,腳下壁陡山懸,頭上亂云飛渡,氣象萬千,幽深山道旁石壁所刻的“金沙古剎”歷歷在目;遠方群山如黛,大地似錦,金溪如曲,田野似歌,村落如夢,人間似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