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后,仙游一中考生家長連新杰帶著兒子驅車不到半小時,來到書峰鄉“四黃鄉村記憶博物館”,參觀農具老物件,接受愛黨愛國愛家鄉教育。 今年3月底,由書峰鄉四黃村精心打造、供公眾免費參觀的仙游縣首個鄉愁記憶博物館——“四黃鄉村記憶博物館”開放以來,已吸引了周邊和不少外地游客前往探訪。四黃村村民黃建忠說,住了四黃新村造福工程安置區里聯排氣派的新家,家里傳了幾代人的農具老物件舍不得丟,又搬不進新居,這次鄉村聯手開了個鄉愁博物館,留住過往的記憶,集中重現了仙游鄉村風貌和鄉愁文化,可以讓人們體驗傳統農耕文化,憶苦思甜,接受教育。 位于書峰鄉中部的四黃村是典型的傳統農業型山區村,全村“地無三尺平”,距縣城15公里,海拔380至450米,屬低山丘陵山區。全村2600多位村民中,青壯勞力幾乎都外出務工經商,留守的男女村民立足900多畝耕地和3800多畝山地,精心種植“書峰枇杷”2000多畝和“書峰建青黛”100多畝,日子越過越紅火。特別是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得益于精準脫貧攻堅政策的實施,該村在山旮旯里建起了擁有聯排住宅9排36套、套房3幢68套的美麗鄉村,今年春節前104戶439人陸續搬新居住新村,生活很幸福,老少村民無不感謝黨和政府精準扶貧和造福工程的好政策。 “留住鄉愁,已經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目標。此次鄉村引導村民建成了鄉村記憶博物館,就是為了留住鄉愁,恪守為民情懷,滿足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書峰鄉黨委書記張春志介紹說。在村民們集中入住現代化的社區型新村同時,許多村民家中的老物件不便帶入新居又舍不得丟棄。因此,鄉里和村兩委干部因勢利導,集中安置的吾田自然村村民自愿無償將占地面積600多平方米的百年集體祖厝修葺一新,用來打造以傳承記憶、留住鄉愁為主題的“四黃鄉村記憶博物館”。 據四黃村村委會主任黃鏡平介紹,全村群眾相當踴躍,特別是留守老人紛紛捐獻老物件,一個傳一個,不斷搬出來。現在收藏的老物件中不乏上百年歷史的古書、古錢幣、眠床、圓角柜、斗笠、稻谷除雜物的風斗、木質水車、老式手動紡車、石磨、手磨、對窩子、鋤頭、犁耙、搖籃,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陶瓷等。78歲大爺黃元尾拿出了自己年輕時花費三天時間制作、至今保存完好的斗笠。他說,當年到山上砍回竹子,削成細如發絲的篦,然后先從上向下編,鋪上棕絲,做好摳圈穿起來,上面再用桐油糊起來,小小斗笠是過去種田必不可少的隨身物,現在派不上用場,但這制作的傳統技藝和它見證的艱苦生活值得好好回味!黃大娘主動捐獻了已有近八十年歷史的織布機。曾經有人出高價購買這臺織布機,她一口回絕,她說,這臺織布機承載了男耕女織時代的苦難、歡樂等記憶,將它捐給村里,讓它成為今天幸福生活的見證。 昨日,筆者慕名前往探訪,但見古色古香的鄉村記憶博物館,位于四黃村部附近,館內設有古樂器區、陶藝用品區、傳統生活、農業生產四個區域,抬腳進館宛如時光穿梭,近千件展品真實再現了山民村居的生活場景,增強了對傳統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特別是青黛印染體驗館,將舊物展覽和動手體驗結合起來,巧妙地將村里最具特色的青黛產業發展和印染展示、體驗結合起來,勤勞的老四黃人在田間勞作的身影勾起無數記憶。來自仙游縣城關的游客謝艷莉激動地說,“這個鄉村記憶博物館寄托了那些記憶里再回不去的老地方,仿佛失去的時光被凍結,自己也在這里找到了幼時的家的感覺。特別是真切感受到舊時勞動人民男耕女織生活的不易,而各種物件技藝充滿了先人的智慧,有非常濃厚的鄉土氣息。” “鄉村記憶博物館也是廣大市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讓人們感受傳統文化熏陶、留住鄉愁記憶的同時,并吸引眾多游客不斷前來參觀,也吸引了年輕人的眼球,助推了鄉村游的發展。”張春志表示,博物館將書峰鄉村風貌、農耕文化、民俗風情、文史遺產、產業結構、居民生活等內容巧妙結合,與書峰枇杷之鄉的枇杷節、百松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蘭石村名貴植物園等鄉村旅游資源相映成趣,突出“農、文、旅、商”等多態融合,完美凝聚起鄉村振興的文化力量,將成為書峰鄉知青文化園外的又一文化地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