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縣度尾錦邱宮主祀天上圣母媽祖,1994年7月該宮遺存多件文物被省文化廳、省考古博物館學會選送參加“媽祖民俗文化赴臺灣展覽”活動。該宮也因有繪制于清乾隆年間(作者不詳)、距今已250余年的壁畫,而于1989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宮目前保留古壁畫八幅,頂、下廳各四幅,頂廳為意喻《風》《調》《雨》《順》的四尊大將。錦邱宮的四大將每尊規格高達350公分,排列順序由右而左再由左往右回環,表達了農耕社會眾人對“風調雨順”的祈求和太平日子的向往。藝術表現手法為水墨勾線暈染,無著色。四尊人物造型生動、神態威武而形神兼備,其中“風”“調”二將美髯秀目,“雨”“順”二將怒目虬須,沿襲了傳統約定俗成的“四大天王”各自形貌特征,其臉部表現取明代莆田畫家曾鯨的勾線后以水墨渲染體現立體效果的凸凹法;飄舉的衣帶和富有概括力的粗放衣紋間以細膩精致的鎧甲金冠、衣袍紋飾,可謂粗中有細,簡中帶繁,濃淡相宜而層次分明,深具藝術美感。由于歲月侵蝕與人為破壞,雖然四尊大將都只剩上半身,但豐神氣韻不減,尤其是筆墨中散發出雋永的古典韻味,在當今實屬難得一見! 下廳墻壁左右兩邊共四圖,內容描繪的是古代明君禮賢下士、禮聘能臣的故事,又稱“四聘”。左邊:《唐堯聘虞舜》,標題為“行孝成名承帝祚,舉賢禪位頌名君”;《周文王聘姜子牙》,標題為“釣渭雄才扶圣主,讓車厚禮覓賢臣”;右邊:《漢高祖重三杰》,標題為“圮橋授法扶高祖,豐沛起兵滅霸王”;《劉備聘孔明》,標題為“三顧茅廬興漢室,合兵赤壁破曹軍”。與頂廳水墨畫法迥然不同的是,“四聘”的表現技法是人物勾線重彩、背景山水水墨暈染的混合形式。二百多年來畫面上未脫落的礦物質顏色如群青藍、石綠、朱砂、赭石等依然鮮艷奪目,是研究古代顏料的難得粉本。 其間故事情節的設計和構圖也頗具匠心。如《唐堯聘虞舜》,左上方畫的是傳說中舜耕歷山時“烏鴉銜草象犂田”的情景,畫面下方騎著高頭大馬、在旌旗障扇擁簇下的唐堯,表現出意欲禪讓于正在辛勤勞作的“大孝之子”虞舜時的神情意態。雖《周文王聘姜子牙》構圖與其略為相似,但周文王卻是在眾人的前呼后擁中端坐于輦車之上,大概是路過渭水而偶遇正在持竿垂釣的這位隱跡于山林的高人吧。背景的山澗及其架設于石磯上的木橋,提示了“磻溪”這一特定地點。畫面對故事的描述平實而毫無掩飾,凸顯了民間壁畫的敘事特點。與左邊兩圖大異其趣的是,《漢高祖重三杰》和《劉備聘孔明》卻采用了另外一種敘事方式,即畫面不唯停留于“聘”的節點上,而是如標題所注、著重在聘后的結果上加以發揮。例如坐于輦車上的漢高祖身邊,緊隨著助其豐沛起兵的身著紅袍的蕭何,往右下角便是正在接受漂母施粥的韓信。由于粉墻剝落,得黃石公“圮橋授法”的張良在圖中已無跡可尋,只能解讀標題加以想像……這種穿越時空的思維及其藝術方法的運用,答案顯然取決于讀者的見仁見智。 應該是作者考慮到故事的敘述需要和民間的欣賞習慣罷,該組壁畫以人物眾多、場面浩大、畫面豐富充實來強化視覺效果,博取受眾眼球,迎合受眾心理。而繁中不亂,密而有序,加以色彩和水墨相互映襯,互為照應和有效協調,使得畫面主次分明,有較強的空間感和層次感,民間畫家憑長期積累的經驗和直覺創造了樸素、真純的美,就另一意義言之,她和當代藝術的追求有著本質的趨同,同時又是鏈條的關系! 我曾經在研究錦邱宮附近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瑞云祠李耕壁畫”時就提到:“與距離瑞云祠僅二、三百米,以密、繁、工、艷而在當地頗有影響的錦邱宮清代壁畫形成一簡一繁,一水墨寫意、一工筆重彩兩種迥然不同風格的強烈反差……”(見《李耕研究》P141,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年版),就是提取200多年前的錦邱宮壁畫來與100年的李耕壁畫作為對比,這已經從側面上說明了錦邱宮壁畫的保護價值。 圖為周文王聘姜子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