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保護 食用發霉食物,健康風險隱患大。進入三四月份,空氣中的濕度增大,氣溫逐漸升高,生活中很多食物容易發霉。記者從縣疾控中心了解到,人們若大量攝入發霉食品,可能出現惡心、嘔吐、腹瀉、腹痛、頭痛、發燒等中毒癥狀。 縣疾控中心專家羅建清介紹說,春季,食物容易發霉長菌,常見的有紅薯、甘蔗、玉米、花生等,“比如堅果類食品常出現黃曲霉、谷物及其制品中常見鐮刀菌等,而且霉菌產生的毒素一般的烹調方式(清洗、加熱)是難以去除的,避免中毒的方法只有將發霉食物棄之不吃。” 干燥、低溫和厭氧環境是對付食品霉變的三大法寶。記者采訪中了解到,生活中,市民們可以從一些小細節入手,預防食品發生霉變。如遇上回南天時,可以堅持“早晚關窗”。條件允許時,打開空調除濕功能。在選購紅棗、干香菇、堅果、木耳、筍干等干制食品時,要合理控制數量。干貨食品買回家,應置于密封的容器內保存,有條件的還應在容器內放置干燥劑或脫氧劑,既能隔絕氧氣,又能防潮。 “霉菌在低溫條件下繁殖速度會變慢,所以一些容易霉變的食品我們可以冷藏。保質期短的食品、零食拆開包裝以后,需及時將袋口扎緊,放在密封的盒子內,或放進冰箱保存。”羅建清說。 對于發霉食物,有的市民覺得扔掉太可惜,認為只要將發霉部分去掉就可以繼續食用。專家說,這是錯誤的。因為食品在發霉后,發霉部位附近也已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霉菌存在,且霉菌產生的毒素會慢慢在食物里擴散,食用這樣的水果仍可能引發食物中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