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仙游有處“仙作夢博物館”,可是我久聞其名,未見其形。 一天,我驅車前往參觀。走進寬大展廳時,眼前不覺得一亮。琳瑯滿目的各類物件,有的從未見過,很覺新鮮;有的早已相識,像見到久違的老朋友似的,很想親近,握手言歡。它們都是仙游勞動人民生產生活中常用的器具,每一件都閃耀著歷史的光輝,凝聚著仙游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展廳的一角,停放著一臺竹制的家具,標注為“礱”。這引起我很大的興趣。這是解放前后仙游廣大農村極常用的家具,我家也曾經有過這么一臺。 礱是舊時代農家常用的脫去谷皮的家具,拉礱脫谷是農家經常性的家務。而這項家務活通常是由家庭婦女承擔的。小時候,我經常看到我母親拉礱脫谷,每隔十天半月就得進行一次。但那個年代,家有存糧,拉礱脫谷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 解放之后,社會進步了。不久,就有牛拉式石磙子碾米坊出現,很少人家再推礱脫谷了。后來,電動碾米機問世了,碾的米又快又好,礱子徹底退出人們的生活,進入這里。 礱的構造很簡單,有三個部分組成;底座連帶下磨盤、上磨盤和丁字形推把。“礱”的整體形象呈圓桶立體形狀,外體用竹篾編制而成,內里填上粘土。上下磨盤的接觸面插進宻密的竹片,與粘土渾然一體。谷子就是經過上下磨盤竹齒的磨壓而脫去谷皮的。底座連帶的下磨盤周圍有一圈磨溝,磨溝的正前面豁一處下垂的出口,磨溝及出口供脫皮后的糙米及谷皮流通。下磨盤的中心插一根約十厘米長、中指粗的鐵棍,供上磨盤套插旋轉。上磨盤的腰上裝一個木把,把上有眼,供丁字形推把尖端的一鐵齒套插推拉;上磨盤面上靠邊開一個拳頭大小的圓孔,供谷粒入盤。礱開始工作時,把木質的丁字形推把插入上磨盤腰上木把上的眼,用力推拉丁字形的橫推把,上磨盤就圍繞下磨盤旋轉開來,工作開始了。 雖然,“礱”字是形聲結構,形旁為石,似乎告示著“礱”是石頭結構,可是,最后定型并沿用至今的“礱”卻是泥竹結構的。這期間的發展演變應該是極其漫長的。據考證,先民造“礱”這種家具時,最初用石頭做材料的,但石頭太重,容易把谷粒壓碎;以后換成木質的作磨盤的磨齒,而木的質地太軟,不耐磨,須經常更換,不太適用;大概又換成別的什么,我們無從知道;最后,渾身上下全用竹子包裝,連磨齒都用上竹片。因為竹性堅硬耐磨,經久耐用,又竹料來源廣泛方便,礱的造價就便宜。于是,礱的竹性材質就定下來了。這足見我們祖先的巨大才智和偉大創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