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昊 攝 銀杏金黃,楓樹流丹,一黃一紅點綴了秋天的五彩斑斕,為絢麗的秋景貢獻了各自的濃墨重彩。銀杏素有“活化石”美譽,老家屋后山頭貧瘠乏水,留不住嬌貴的銀杏樹,倒是楓樹或成群或零星矗立在山間,遠觀層林盡染,近瞧山樹欲燃,“天下三分秋景色,兩分無賴是楓葉”。仙游楓亭地名的來源就是何氏九仙路過此地“結(jié)楓為亭”,可見在遠古,仙游的楓樹就已遍地是,可以想象當時秋天的仙游應(yīng)是“全境山河一片紅”。 楓樹,葉片較大,與人的手掌大小相近,葉柄細長,使得葉片極易搖曳,稍有輕風,楓葉便會搖曳不定,互相摩擦,發(fā)出“嘩啦嘩啦”的響聲,給人以招風應(yīng)風的印象。所以,楓樹得名于風?!皸鳌弊峙c“風”字讀音相同,“楓樹”就是“風樹”,表示招風應(yīng)風的一類樹。葉子掌狀五或三裂,秋季變成紅色,成為紅葉,外形美觀,色彩艷紅,許多人撿拾最滿意的一枚,留作書簽。記得電視劇里有位俠盜在大戶人家作案后常留楓葉一枚,“紅葉大盜”不脛而走。加拿大境內(nèi)多楓樹,國民對楓葉有著深厚的感情,視美麗的楓葉為國家的象征。加拿大人把楓葉作為國徽,國旗正中也繪有三片紅色楓葉。 騷人墨客常把花草樹木、鳥魚蟲獸納入歌詠對象,楓葉也一直是詩人寄托情感的媒介。西風蕭蕭,落葉紛紛,涼意陣陣,此情此景,悲秋頓起。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戴叔倫《三閭廟》“日暮秋煙起,蕭蕭楓樹林”,唐寅《我愛秋香》“我畫藍江水悠悠,愛晚亭上楓葉愁”……當然,描寫楓葉的壓軸之作無疑是杜牧的《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反悲秋之傷感,給予經(jīng)霜的紅葉熱烈的贊美。確實,春天的紅花雖然色彩鮮艷,但不如秋天的紅葉深沉透徹,這是一種人生歷練后的成熟美,飄逸美,一掃春之青澀感。 仙游賞楓最佳去處是大蜚山,撿個艷陽高照日,遠上蜚山邂逅楓葉去。大蜚山上100多棵大古楓和近萬棵初長成的楓樹,棵棵枝繁葉茂。但并不是每棵楓樹都有大紅大紫的機會,近段氣溫奇高且干旱少雨,有些楓葉有綠而黃,由黃而隕,滿石徑均是枯黃的落葉,皺巴巴的,“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暗喻女子容顏衰敗有點道理。在陽光朗照的南坡,楓樹體現(xiàn)了該有的美感,大蜚山大小山頭的楓林層林盡染,整個山坡被紅葉覆蓋,猶如一團團火焰在燃燒,恰如“飛焰欲橫天”,在蒼松翠木襯托下,漫山紅葉似斑斕的織錦奪人眼球。微風過處,飄落的楓葉如一只只蝴蝶迎風翩飛,落在地上,奇特的掌形,殷紅的色彩,醒目地召喚人們?nèi)焓皳崦?,有個女孩捧在手心,頗有點“人面楓葉相映紅”。來不及紅的楓葉,有的保留著綠色,有的漸變著金黃,有的經(jīng)霜紅透了,層次感很強,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在藍天白云襯托下,多姿多彩,盡顯秋韻。 楓葉大抵知道,此時不嫵媚更待何時,此刻不流丹會被歲月拋。說是“最后的狂歡”也可,說是“強要留住一抹紅”也行,楓葉畢竟在“時光里留下痕跡”,醉了詩家,美了游客,更何況還有“化作春泥更護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