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間,仙游西極文賢里劍山之麓有一位叫劉濬的青年才俊進入國子監成為一名太學生,候選縣丞(相當于副縣長)。可惜天有不測風云,一場大病奪去了他的大好年華,含恨遺下家中的老母、嬌妻和幼子。 那年劉濬的結發妻子范氏剛滿二十八歲,她含悲忍痛掩埋了夫君的尸體,毅然挑起了生活的重擔,一邊侍奉翁姑,一邊撫養親子,一晃就是二十五個春秋。她堅守婦道,孝敬翁姑,和睦鄰人,竭盡母儀之德,遠近稱頌,地方官員遂將她的事跡上報朝廷褒獎。五十三歲那年,雍正皇帝下詔建坊旌表范氏。這件事載入清乾隆三十六年《仙游縣志·建置志》“坊表篇”:“旌節坊在文賢里鐘洋(今度尾鎮劍山村),雍正八年(1730年),奉旨為太學生劉濬妻范氏立。”《仙游縣志》第四十三卷《人物志》“烈女篇”亦作如下載述:“范氏,監生劉濬妻,年二十八寡,奉姑撫子,歷節二十五載,雍正八年,詔旌其門。” 所謂坊表就是標榜功德的建筑物,“表厥宅里,樹之風聲”,“一字褒旌,千秋瞻仰”。據乾隆年間《仙游縣志》記載,歷朝以來仙游縣境內共有各種坊表120多座,其中“旌節坊”31座。可是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如今倒的倒,拆的拆,現在只剩下6座,其中“旌節坊”4座。 一在大濟鎮龍坂村都口路,雍正五年(1727年)奉旨為監生林炳甲妻象山林氏立,匾曰:德比盧曹。 一在鯉城街道十字街魚牙頂,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奉旨為儒士陳配侯妻林氏立,從祀孝節祠。 一在郊尾鎮沙溪村,道光六年(1826年)奉旨為奉直大夫武舉楊高標妻蘇氏立。 劍山孝節坊位于仙游通往德化縣古驛道劍山大路邊,古時候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牌坊東南方五十米外朝天溪蜿蜒曲折,汩汩有聲,宛如閬苑仙鄉。石坊坐北朝南,四柱三間二樓,通高約5米,面寬8米,底層枋中雕四龍戲珠,左右兩邊雕鳥獸吉祥圖案,中間坊額楷書“孝節”二字,左右題款“大清雍正八年奉旨旌獎,故監生候補縣丞劉濬妻范氏。”兩邊橫額“婦順”“母儀”。經征詢當地住民并經現場指認,頂層坊首石雕早些年跌落地上,遺物尚在地下,坊首上端飾有四只石獅,兩只飛鳳,但被盜多年,杳無蹤影。 整座牌坊結構平穩,莊重大方,花鳥走獸,雕工精細,堪稱石雕精品。牌坊周圍空地早年被開墾為農地,種植果樹和作物,果樹成蔭后牌坊便被湮沒其中,以致周邊的人都忘記了這里有一座牌坊石坊,幸虧近年一些文物保護志愿者、熱心人多方尋找,才讓這座石坊重返人間,再展芳姿。劍山這座將近三百年歷史的旌節坊,希望能夠好好得以保護,它是仙游不可多得的珍貴的歷史文化的遺產。 圖為劍山孝節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