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斜巖,因其頂峰常年云霧繚繞,且易形成云岫,故又稱“云居山”,以峰險、石奇、洞幽、霧幻而聞名,南宋理學名家林光朝稱其為“小武夷”。 仰望麥斜巖,猶如一只橫臥的巨獅,中部呈北南走向,巨崖如壁,宛如獅背高隆;南端呈東西走向,略有高昂,猶如吼獅昂首撲爪;北端呈東北走向,似猛獅蹬腳伸爪,當地百姓稱其為獅山。 走進迎賓亭,南側有一條伏溪,潺潺流水,盤旋曲折。小溪之上巨石縱橫交錯,陡然起伏,如虎踞龍盤,似牛馬飲水,像狗熊臥姿,若千年石龜,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自成一幅瑰麗多彩的石景圖。北側是一塊突兀的巨石,其上鐫刻著“樵谷山”三個遒勁有力的隸書。據志書記載,南宋末年,有個精通星象學、名重朝野的林璧卿高士在此隱居。后元世祖忽必烈請林璧卿出山為朝庭效力,均遭拒絕。元世祖因嘉其氣節,便封其為“妙應道濟真人”,親書“樵谷山”三字賜之,故麥斜巖又有“樵谷山”之說。 再往上到應真境,其上方有一株高大的古楠深深扎根于洞穴之中,枝繁葉茂,生命旺盛,覆蓋面積半畝以上,現已成為麥斜巖寺的鎮寺之寶。 竹林為麥斜巖一景,面積4萬多平方米。因為山谷土壤肥沃,水源豐富,日照充足,竹桿強壯,生長于山澗、谷底、山岺、巖石中,是一座天然氧吧。穿過一片楠木、柯木、青桐、翠竹掩映下的石階,迎面是一塊渾身黝黑的大石,據說此石原先下面有個天然水池,臨池建有一座元帝閣,后因閣壞,遂把池填了。 麥斜寺背倚巨大石崖而建,是自永祖師于宋代修建的。世事滄桑,經過歷代修復,終成如今規模。麥斜寺三面環山,雕梁畫棟,飛檐翹脊,氣勢雄偉。 鐵衣峰整座山峰均為疊石危崖,高約150米。崖體高聳黝黑,間或禇褐色或淺白色的石苔覆蓋著崖壁,從遠處瞻望,宛似古代戰士戰袍綴著鎧甲。 麥斜巖頂峰,一塊巨石凌空矗立。相傳每當氣候驟變,巨石會發出恍若低沉的鐘聲,數里之外便可聽見,當地老百姓稱其為“鐘石”,麥斜巖所在地的鐘山鎮因此而得名。鐘石附近有一塊石面平坦的巨石,就是“占星石”。據縣志記載,宋代郡人史學家、星相學家鄭樵在石旁筑書院,隱居此處著寫《天文略》之前,常在秋夜登上此石觀察星象,后人遂稱其為占星石。 沿著曲徑狹道、古木掩映的石階攀登,峰回路轉,偶見崢嶸奇景,顯得危峭瑰麗。晴空無云時,從山巔俯瞰,山下林木田園,溪流農舍,如在畫中,令人心醉。若想欣賞到云居峰神奇的佛光,須在雨后初晴的次日早晨,日光穿透表面云層,巨大的光環分內外二層,外一層色彩斑斕,輪廓清晰,內一層較為模糊,中間酷似佛影浮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