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憑故事心生敬, 邑展新姿眼為開; 此景此情寧肯負? 揮毫且看老夫來。 辛丑中元后三日,我登上客山拜謁圣后宮,是時晨光熹微,草木含露,清風拂面,振衣眺望,不禁心曠神怡,乃成七言絕句矣。 此前,我曾為客山撰就冠頂聯一副,曰:“客帶慈云去,山呼浩氣還。”近期承蒙圣后宮主事者見重,決定該聯由我書寫后鐫刻于顯要位置。為慎重起見,特前往察看現場,尋獲感覺。 客山舊稱“九戰尾”,以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率部在此與侵犯仙游城的倭寇大戰九個回合而得名,與古城池外的“虎嘯潭”“十八戰”以及遠郊的“五百洗”“磨頭街”等共同見證了這段御侮保家的歷史,其間所留下可歌可泣的故事,史料多有記載,民間世代相傳。 也就是最近這十幾年,隨著縣城擴張,行政區域的北移,位于仙游舊縣城西北郊的九戰尾——客山,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一下子得以凸顯,成為拱衛仙游縣政治、文化中心右側的天然屏障。登上山頂,四周高樓林立,整個縣城一覽無余,極目環顧,便是仙游兩大平原的東西鄉、木蘭溪南岸的鯉南、賴店等重鎮,即縣城北面作為靠背的大蜚山,由于北部空間充足、通透,也絲毫不會讓人覺得逼仄而產生受擠壓之感。客山,好一個天造地設的仙游縣城地標建筑的首選之處! 不久,在各界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一尊面向木蘭溪、造型仿照湄洲祖廟的石雕媽祖立像在客山峰巔拔地而起。作為地標建筑,她寄寓了與海上湄洲遙相呼應、彰顯莆仙文化特色、順應民間信仰、促進海峽兩岸交流和凝聚海內外鄉親情誼等多重意愿。嗣后,又在立像下方百米處配套一座媽祖廟——客山圣后宮。于是,原來雜草荊棘叢生的荒蕪之地被開辟為眾人祈求平安幸福、休閑健身的客山媽祖公園。本聯創作思路,正是試圖把眼前的媽祖主題與“九戰尾”這一歷史遺下的正能量進行有機的對接和融合。 媽祖立德、行善、大愛,很多時候我們自然而然地將之與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南海觀音聯想起來,上聯“慈云”出處即在此焉。下聯“山呼浩氣還”實際上是對“九戰尾”這一古戰場的憑吊,為的是留住記憶,使這一歷史故事不至于被滾滾向前的時代洪流沖刷得無跡可尋。每當我們看到優哉游哉地在這片古戰場上盡情享受閑適時光的諸君,不妨提醒他們毋忘歷史,居安思危,務必時刻保持民族氣節和愛國愛鄉的熱忱。 順便談一談本聯的“煉”字細節,以求教于方家: 可以這么認為,“帶”“呼”“還”是該聯的“眼”。坦白地說,在選擇這幾個字上,我是頗費一番心思去推敲的。首先說“帶”字,本來也有過用“採”或“戴”的打算,后經再三權衡,得出結論是:“採”字固然浪漫而富詩意,但從更高層次去考量,就字義上解讀,“採”畢竟留有刻意和索求的痕跡,其功利目的也有所流露。與“捎帶”表現出隨緣自在的無意、無求境界相比略遜一籌。如用“戴”字,也頗有韻味兼得風雅,但或多或少會讓人覺得累贅、壓抑又稍顯矯情,不如“帶”字來得自然平實、輕松隨意。試想,到此圣潔清凈之地,心靈得以洗禮,善念隨即萌生,那一片無形的“慈云”,自會如影相隨,時時化育、蔭庇著你。接下去是下聯的“呼”,其字面表現出的急切、焦慮意態與企盼,渴望情緒,正是對當今社會某些現象所發出精神回歸的呼喚。至于聯句最后一個字為什么用“還”而不用“回”,兩者張力的大小,相信讀者會有自己的感應和領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