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書畫家有緣,這從何說起呢? 我生在玉湖農家,4歲時看到對面農舍廳堂貼有“虎標”,便用粉筆在自家門版涂鴉,雖畫虎類貓,卻受奶奶夸贊;7歲時上小學,始用鉛筆、蠟筆畫三軍戰士;11歲時照歷史課本仿畫古代人物肖像,竟被班主任收藏;13歲時學素描、剪紙,有幾幅剪紙作品還刊在莆田報。中學時代,我便一直是班級和學校黑版報的插圖員,畢業時欲報考美術系,孰料“文革”突如其來,夢想破滅,只好回鄉“接受再教育”。 我喜愛藝術之心從未泯滅,1970年,得知幾位畫家在人民體育場東側的“三忠館”里畫領袖題材的油畫,便不時抽閑進去觀摩,于是認識了許經潤、李再樵、李金冬等畫家,回家后也學起油畫來。1972年10月,迫于生計,我外出打工,有幸在涵江罐頭廠認識同齡人陳章漢,共同的愛好使我倆成為摯友。不久章漢去六中代課,通過他的引見,我又結識了六中的方紀龍老師。方老師是國畫大師陳子奮的高足,其工筆雙鉤深得子奮親傳。其時我們三人同在研習詩詞,遂成詩友。平生喜菊,紀龍就繪了一幅《菊花絨雞圖》送我。當我離開涵江時,他又送我花鳥四條屏,從此我倆結下了四十余年的情誼。在我結婚與喬遷時,他還寄來畫作賀喜。1999年春,已執教36年的紀龍提前退休歸鄉潛心作畫,作《歸鄉自勉》一詩寄與諸友。眾人奉和,我亦隨和一首,末句云“廿載神交情誼厚,丹青饋贈燦吾廬”。在涵江打工的歲月里,通過紀龍和章漢的介紹,我還認識了鄭原、李當春、陳陣、范宗良等一大批書畫家。他們都是那么謙謙儒雅,平易近人。 1978年,我終于擠上了“老三屆”上大學的末班車,次年在校認識了李耕的裔孫李維柱。李維柱畢業后回仙游執教,后易名李柱,入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深造。1995年11月21日,適逢李耕誕辰110周年,李耕畫院成立,已“跳槽”到報社當記者的我與方紀龍同往仙游祝賀,隨之登門拜訪了李樸、李柱父子二人,也因此結識了李耕畫院的蔣金讀、李清達、鄭少群等眾多畫家。 在莆籍老畫家中,我曾經登門拜訪朱成淦、許英三、周秀廷。福建師大美術學院的翁開恩與翁振新是蜚聲畫壇的教授,1996年初夏,我兩次赴榕分別專訪;1997年春,我又專訪了莆田學院美術系主任楊元武;1997年12月中旬,莆籍花鳥畫家柯桐枝從湖南回家鄉,在古譙樓上舉辦畫展,我聞訊前往觀展并作了專訪。我除了在《湄洲日報》上對這幾位畫家作了專題評介外,還在《閩中文藝報》的“莆仙作家藝術家”專號上作了專版介紹。 1998年11月27日,著名電影明星李仁堂和畫家孫泳新來莆,下榻在才子大酒店,次日晨我獲悉后即往采訪。我看過李仁堂主演的《青松嶺》《創業》等影片,而他在《被告山杠爺》里扮演主角山杠爺,獲得了1995年電影金雞、百花、華表三項大獎,也在那一年,他被授予“中華影星”表演成就獎、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和“世紀影星”中國電影百年世紀獎。李仁堂還是一位大書法家,其書法飛動流暢,莊重嚴謹,委婉清纖,極具美的藝術感染力。他的書法在國內外展出,還出版書法集,真、草、行、隸俱精。他當場簽名送我一本,還談起學書經歷與感悟。孫泳新是大寫意國畫大師崔子范和孫其峰先生的入室弟子,他的畫介于大寫意與小寫意之間,表現了畫家對大千世界的一種獨特感受,李可染生前對他的畫有很高的評價。他有200余幅作品被作為國禮送給蘇、美、法、英、朝、越等國家和地區友人珍藏,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南海和周總理、劉少奇、瞿秋白等多家紀念館都收藏有他的作品。他被國家文化部、中國文聯評為“當代中國百杰畫家”。專訪后,我作了《幸會李仁堂》《觀孫泳新作畫》二文發在報端。 1999年8月,北京“西山畫家村”莊主、《華夏吟友》主編王成綱先生來莆。老先生編余習字,學隸書,多寫自撰之作,頗具文人書風,作品被毛主席紀念堂、沈鈞儒紀念館等處收藏,還在榮寶齋出售。經紀龍引見,我和他會面,他寫了兩幅字送我,還說要把我寫的幾首格律詩收進《華夏吟友》。 2000年10月某日,天津書法家尹連城與穆奎信來莆。認識他倆是在一位收藏家朋友的家中。尹連城不修邊幅,滿絡腮胡子,一副落拓不羈的模樣。尹君是津門書圣吳玉如先生的入室弟子,遵師教誨,誦詩文,攻典籍,臨碑帖,探索中國書法發展史,日積月累,打下很堅實的書法與詩作基礎。他還曾兩次東渡日本,探索書道,舉辦聯展。著名書畫家范曾在《尹連城扇書集·序》中云:“縱覽尹君各體書翰,受鐘繇影響最深,世所謂溶化于血液中也。要之,以隸入楷入行,其筆始者豈非鐘繇而誰?尹君深悟其妙,往往于行、楷鑄入隸法,隸意一出,則舍拘束而得雍容,求風華而存靜穆,其中雅趣,恐非朝學執筆、暮夸大師者可夢而得見。”穆奎信身材略矮些,我們三人同齡,一見如故。當時我的第二本散文集《歲月如水》即將付梓,尹連城知道后即寫了書名送我,穆奎信亦篆刻四字贈我。因我已得到啟功先生的封面題簽,故把尹連城所題作為扉頁題簽,把穆奎信所刻作為封底篆刻。 2004年冬的一天,世界陳氏宗親聯誼會總會長陳梅月來莆。她是國民黨元老陳果夫的唯一外孫女,曾是津門一代名伶,還是畫家、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在梅園路的莆田陳氏委員會辦公樓上,我送她兩本拙著,她竟回贈我一幅《傲梅圖》,讓我欣喜不已。 在我擔任報社編輯、記者的14年生涯里,我采寫了30余位書畫家,他們或為長者,或我同輩,或年輕人,雖說我從不做有償新聞,但也往往會得到書畫家的饋贈作品。隨著時光的流逝,一些年長的書畫家已先后作古,而我也年過古稀,于是我想把我結識的60多位書畫家所饋贈的百余幅作品匯編成冊,附上簡介,以作為不能忘卻的紀念。這本書畫冊就稱《書畫家饋贈墨寶集》吧。 |